乌兰木伦河
①即古东陵川水、紫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紫河“在和林格尔地。蒙古名五蓝木伦”。上游有二水: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二水在杀虎口外,和林格尔县东南合流,西流至清水河县西纳清水河,西流注入黄河。
②在今青海北境。即大通河之上源。《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东南流至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城后为大通河。
即“沱沱河(1)”。
①即古东陵川水、紫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紫河“在和林格尔地。蒙古名五蓝木伦”。上游有二水: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二水在杀虎口外,和林格尔县东南合流,西流至清水河县西纳清水河,西流注入黄河。
②在今青海北境。即大通河之上源。《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东南流至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城后为大通河。
即“沱沱河(1)”。
在今四川开江县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69新宁县: 峨城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汉樊哙尝筑城驻兵于上,遗址犹存”。清同治 《新宁县志》卷5: 嘉庆元年 (1796),“十二月 (徐) 添德合众攻峨城
①北宋置,属资阳县。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南四十里三冈场。②北宋置,属应灵县。即今四川井研县西南四十里三江镇。《舆地纪胜》卷160荣州:三江镇“在应灵县”。在附近小山上有南宋孝宗壬午年(1162)建楼阁式十
又名柳城。在今河南西华县西二十里都城岗村。《寰宇记》卷10陈州西华县:“柳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老传云女娲氏之都。本名娲城,魏邓艾营稻陂,时柳舒为陂长,后人因为柳城。”
唐初置,治成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旋废。开元二十六年 (738) 改置怀德县。
一名金乡埠。北宋置,属汝阳县。即今河南汝南县北二十六里金铺乡。(1)在浙江省苍南县东部。面积43.6平方千米。人口7.6万。镇人民政府驻金乡,人口3.6万。古为军事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金
在今安徽潜山县北。《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 (韩) 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即此。唐置皖城县于此。《寰宇记》 卷125怀宁县 “废皖城,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宏让析置,在古逢龙城内”。在今安徽省
①在今河北平山县东。《资治通鉴》:唐景福元年(892)三月,“李克用、王处存合兵攻王镕,癸丑,拔天长镇”。胡三省注:“天长镇,在滹沱河东。”即此。②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南三十里城关镇。《资治通鉴》:唐景福
在今云南宾川县西境。明洪武十五年(1382) 置土巡检司于此。
在今山西广灵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4广灵县:“九层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有九层, 山崖出泉仅斗许,可供百余家,名一斗泉。”
在今河北定兴县西南。《水经·易水注》:范阳陂 “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