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镇
北宋置,属丹徒县。即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十八里丹徒镇。唐以前为丹徒县治。
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部,北濒长江。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丹徒,人口 3500。古为丹徒县治。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置镇,因县得名。1949年为丹徒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并入谏壁公社。1981年析置丹徒公社,1983年改为乡,1984年划属镇江市润州区。1989年置镇,1992年划属京口区。2001年汝山乡并入。有化肥、缫丝、电机、机械、钢丝绳等厂。镇澄公路经此。
北宋置,属丹徒县。即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十八里丹徒镇。唐以前为丹徒县治。
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部,北濒长江。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丹徒,人口 3500。古为丹徒县治。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置镇,因县得名。1949年为丹徒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并入谏壁公社。1981年析置丹徒公社,1983年改为乡,1984年划属镇江市润州区。1989年置镇,1992年划属京口区。2001年汝山乡并入。有化肥、缫丝、电机、机械、钢丝绳等厂。镇澄公路经此。
亦作马礼。即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宋书·后废帝本纪》: 元徽元年 (473) 三月,“婆利国遗使献方物”。《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隋书·南蛮列传》 及 《唐书·南蛮列传》 有专条记述。
明洪武四年(1371)置,治所在广州府(今广东广州市)。八年(1375)改为广东都指挥使司。
1920年改吉拉林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室韦镇。1934年改设额尔古纳左翼旗。旧县名。1920年由吉拉林设治局升县,并改名,治吉拉林(今内蒙古根河市北室韦镇)。1933年撤
唐南诏置,属宁北节度。治所即今云南鹤庆县。南诏后期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改谋统府。见“谋统府”。
在今陕西眉县东南。《清一统志·凤翔府一》:赤谷水“在郿县东南。《县志》,俗名红河。源出太白山顶太白湫,名太白峡。水自山岩喷飞而下,一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西注渭”。古水名。俗称红河。源出今陕西省眉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都督山” 条下: 罗瓮山 “山石纡回,层叠突起如瓮。旧产朱砂,今绝”。
又名笠泽。在今江苏吴江市一带。或说即今太湖。《国语·越语》: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古湖名。又称笠泽。在今江苏省吴江市一带,或以为即今太湖。《国语·越语》:“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即此。
即陆梁地。秦汉时五岭以南称陆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高帝时有“陆量侯须无”。即“陆梁”。
本名澎浪矶。在今江西彭泽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与小孤山相对。北宋欧阳修 《归田录》: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欲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原名兴京陵,又称永陵。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为清朝关外盛京三陵(其余两陵为福陵和昭陵)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占地1.19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