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郡
唐南诏世隆时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八里,马鞍山麓乌龙幕。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其称东川者,盖以在会川之东得名。”宋大理升为一级政区,辖境约当今云南东川市及会泽、巧家二县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为东川路。
9世纪中南诏置,治今云南省会泽县。大理时辖境相当今云南省金沙江以东,牛栏江以南、以西及昆明市东川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閟畔部军民府,次年改东川路。
唐南诏世隆时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八里,马鞍山麓乌龙幕。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其称东川者,盖以在会川之东得名。”宋大理升为一级政区,辖境约当今云南东川市及会泽、巧家二县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为东川路。
9世纪中南诏置,治今云南省会泽县。大理时辖境相当今云南省金沙江以东,牛栏江以南、以西及昆明市东川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閟畔部军民府,次年改东川路。
①北宋置,属仪陇县。在今四川仪陇县北四十五里乐安观。②在今山西代县北。《资治通鉴》:唐大顺元年(890)胡三省注引 《考异》:“《太祖纪年录》:……李存孝引前锋与赋战于乐安镇,赋军大败,遁走。”③本清
古浮桥名。亦作朱雀桁、朱雀桥,又称南桁、南航、大舫。为东晋南朝建康淮水浮桥之一。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附近秦淮河上。三国吴称南津桥。东晋咸康二年(336)重建后改名。因在朱雀门下,故名。又因在都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山 “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符禺之水出焉”。《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 《华州志》: “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在州西南四十里。”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福建都司。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北。二十一年重建。清康熙五年 (1666) 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北。属福建都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重
金置,属朝邑县。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北。《清一统志·同州府二》 “新市镇” 条: “洿谷镇在(朝邑) 县东北六十里。亦曰洿谷堡。三面陡绝,其险足恃。”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北白杨木河。源出县东北,南流入松花江。《金史·太祖纪》: 收国二年 (1116) 九月 “乙巳,南路都统斡鲁来见于婆卢买水。始制金牌”。清称布雅密河。
即今浙江开化县西南三十里华埠镇。明置巡司于此。在浙江省开化县东南部,东南邻常山县。面积105.4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华埠,人口1.5万。古为船埠,以繁华著称,因名。明代设巡检司,清有守
①一名讲武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元和志》卷13晋阳县:“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②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千秋门外之杨村。《方舆纪要》卷47开封府祥符县:讲武台“宋太宗所筑”。③即尚书台。在今
即八普。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西南纳伦河北岸。《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巴补”,即此。
在今江苏金坛市西茅山之阳。《清 一统志·镇江府二》: 崇禧宫 “即陶隐居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建太平观,宋更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