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岭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陈书·周迪传》:天嘉四年(563),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明年秋,复越东兴岭”,即此。《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东兴岭在“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
古山名。在今江西省黎川县和福建省光泽县之间。《资治通鉴》:南朝陈天嘉四年(563年),章昭达与周迪屡战于此。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陈书·周迪传》:天嘉四年(563),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明年秋,复越东兴岭”,即此。《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东兴岭在“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
古山名。在今江西省黎川县和福建省光泽县之间。《资治通鉴》:南朝陈天嘉四年(563年),章昭达与周迪屡战于此。
在今河南开封县南。《晋书·祖逖传》: “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 即此。东晋太兴二年 (319) 祖逖败陈川于此。
东晋穆帝司马聃陵墓。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幕府山南麓。《清一统志·江宁府二》 引张敦颐《六朝事迹》:晋穆帝永平陵“在幕府山之阳”。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国志·魏书 ·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北征乌丸,令田畴 “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即此。《水经·鲍丘水注》: 庚水 (今ȴ
又名玛法木错。在今西藏普兰县北七十里。汉译亦作玛拜雍错、马法木错、马品木错、马品木达赖池。又写作阿耨达池。藏语意为“不败碧玉湖”。指11世纪时本教徒与佛教徒在此地区激烈争斗,结果佛教徒取胜,因而得名。
辽太祖以大小黄室韦降户置,属东北路统军司。为太祖十八部之一。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以东齐齐哈尔、安达、青冈等市县一带。
唐上元中,吐蕃陷鄯州鄯城县,号为青唐城。故址在今青海西宁市。公元11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吐蕃首领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等曾都于此。即今青海省西宁市。又作青塘城。唐鄯城县,唃厮啰称青唐城,入宋改
亦作石堰渠。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三里。《新唐书·地理志》 竟陵县:“有石堰渠,咸通中,刺史董元素开。”《舆地纪胜》卷76复州:石渠堰“在景陵县西北三里。其流自五花山下通巾水”。
南北朝时蒲山国(皮山国)都城。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魏书·西域传》:“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岸蒂普。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3伊犁西路: 特布克 “在图斯库勒东岸支河之间”。
亦作清溪场。即今四川岳池县西北秦溪镇。清光绪 《岳池县志》 卷3: 清溪场 “离城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