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河
又称清水河。黄河支流。在山西省中西部。由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汇合而成。主源北川河源于方山县北部赤坚岭,三川汇合后向西流至柳林县石西河口西侧入黄河。长143千米,流域面积4161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严重,建有干渠等水利设施。
又称清水河。黄河支流。在山西省中西部。由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汇合而成。主源北川河源于方山县北部赤坚岭,三川汇合后向西流至柳林县石西河口西侧入黄河。长143千米,流域面积4161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严重,建有干渠等水利设施。
即梅岙镇。今浙江三门县东南梅岙。《清一统志·台州府》: 海岙镇 “在宁海县南百里。旧置铁场于此,今有兵防守”。
即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二十五里流常乡。清于此设流常堡。
即今福建金门县东北官澳。明属同安县,置巡司于此。
唐贞观元年 (627) 置,因在黄河之南,故名。辖境约当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故道以南 (唐河、白河流域除外),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置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汴州(今河南开
战国魏邑,后入于秦。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四十里。《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前430),“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即此。秦置合阳县。古邑名。又作郃阳。战国魏邑,后入秦。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即今河南中牟县西南谢庄乡。民国 《中牟县志》 卷2 《镇集》: “谢庄集,在县西南,距城四十里。”
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33 “塔山” 条下: 崱山,“其山崱嵂高大,横亘数里,因名”。
即今四川三台县。唐东川节度使驻梓州,故名。《旧五代史·明宗纪》:长兴三年(932),“东川董璋领兵至汉州,西川孟知祥出兵逆战,璋大败,得部下人二十余,走入东川城”。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境。《魏书·蠕蠕传》:正光二年(521),阿那瓌、婆罗门相继内附,高阳王雍等奏曰:“今臣等参议以为怀朔镇北土名无结山吐若奚泉,敦煌北西海郡即汉晋旧障,二处宽平,原野弥沃。阿那瓌宜置西吐
南朝梁改上洛县置,为上津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郢西县西北上津镇。隋属上洛郡。唐属商州。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属金州。后废。明洪武八年(1375)复置,属襄阳府。十年(1377)废入郧县。十三年(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