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峨山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唐置,属嘉州。即今四川峨眉山市。
即今安徽郎溪县西北东夏镇。明嘉靖《建平县志》卷1《坊乡》:东夏保“在县西二十里临湖乡”。有东夏渡。清光绪《广德州志》卷11建平县《市镇》:东夏镇在“县西二十里”。
即拔达岭。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跋禄迦国 “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
①西晋置,属新昌郡。治所在今越南黄连山省安沛县附近。南朝梁、陈间废。②即夷道县。今湖北枝城市。《水经·江水注》:夷道县,“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晋书·桓玄传》:“玄以豫章改封息升,桂阳郡公赐兄子濬
又作瑚叶卫。明正统后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刀毕河流域。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2:“瑚叶卫,正统后置,旧讹兀也。”后废。
元置,为泸州所辖十站之一。在今四川泸县东南弥陀镇。《方舆纪要》 卷72泸州: 泸川水驿“在州治东。又东六十里有黄艤水驿”。
湖南省岳阳市的简称。
北周改欵州置,属唐州。治所在安贵县(今湖北随州市西北)。隋开皇初废。
明初置,在今江西吉安市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吉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北。洪武二年置”。
在今湖南益阳市西南。《方舆纪要》卷80益阳县:“龙回滩在县(今益阳市)西南十五里,澬江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