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溱洧之讥

    《诗.郑风.溱洧》:“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序》:“《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后因以“溱洧之讥”指淫

  • 安兄杀嵇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嵇康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

  • 黑矟将军

    矟,长矛,即槊。《释名、释兵》说:“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黑矟,黑色长矛。北魏将军于栗磾绰号黑矟公,后就用作大将的代称。于栗碑,字不载,代(今山西大同县)人,武艺超群,飞身马上能左右驰射。连仕北

  • 五里雾

    《后汉书.张霸传》附张楷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汉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好道术,能为五里雾。后华山南有公超雾市(查阅后汉书、解释之)。旧以此用为神仙法术,或堕入迷惘之

  • 辙中鳞

    同“涸辙之鲋”。唐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监河受贷粟,一起辙中鳞。”【词语辙中鳞】   汉语大词典:辙中鳞

  • 一客不烦两家

    见“一客不烦二主”。《续传灯录·堂远禅师》:“一鹤不栖双木,~。”【词语一客不烦两家】  成语:一客不烦两家汉语大词典:一客不烦两家

  • 吴市箫声

    源见“吴市吹箫”。借指乞怜的凄凉之声。清黄景仁《将之京师杂别》诗:“吴市箫声燕市筑,一般凄断有谁怜?”

  • 尖奴

    同“尖头奴”。金元好问《刘远笔》诗:“三钱鸡毛吐皇坟,尖奴定能张吾军。”【词语尖奴】   汉语大词典:尖奴

  • 悬弧辰

    源见“悬弧射矢”。指男子生辰。清 朱尊彝《兴化李先生清寿诗》:“玉堂才子念明发,四月正及悬弧辰。”【词语悬弧辰】   汉语大词典:悬弧辰

  • 花下铃索

    源见“护花铃”。指护花铃声。清严元照《兰陵王》词:“红窗谁与慰寂寞?听花下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