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援铜柱

马援铜柱

后汉书.马援传》:“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事又见《南史.夷貊上》。

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封伏波将军。他在交阯立二铜柱,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

唐.杜甫《渚将五首》其四:“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气祲未全销。”

又《送容州中丞赴镇》:“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李瀚《蒙求》:“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典源】 《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 曰:“ (马) 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水经注·温水注》引《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阯,在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作为汉与南方外国的疆界标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

【典形】 伏波铜柱、汉将柱、汉柱、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铜标、铜留铸柱、铜柱、铜柱标、铁柱成千古、云深铜柱、铜柱勋高、铜柱伏波。

【示例】

〔伏波铜柱〕 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灿星辰而增辉,挂文字而不灭,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

〔汉将柱〕 明·陈子龙《送张孝廉游广州》:“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

〔汉柱〕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

〔马援铜柱〕 元·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马援标铜柱,班超指玉关。”

〔马柱〕 清·丘逢甲《寄兰史晓沧菽园》:“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

〔铜标〕 明·汤显祖《紫钗记》:“将礼登坛,冠世英雄表。金汤生气象,回铜标。”

〔铜留铸柱〕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鸢泊启行,蛮溪请往。铜留铸柱,革誓裹尸。”

〔铜柱〕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西距大秦,杂金行而孕气;南通交趾,枕铜柱以为邻。”


猜你喜欢

  • 获锦

    源见“夺锦袍”。比喻获得胜利。陈毅《赣南游击词》:“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

  • 心非巷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后以“心非巷议”指心中不满私下议论。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凡妇人女子……敬信四神,无敢有心非巷议者。”清

  • 大夫材

    同“大夫松”。唐唐扶《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寄怀丞相业,因擢大夫材。”

  • 郢匠斤

    源见“郢匠挥斤”。比喻精湛的技艺与出众的才能。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沉沦。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词语郢匠斤】   汉语大词典:郢匠斤

  • 破浪乘风

    源见“乘风破浪”。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清钱谦益《陶省东加封通议大夫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制》:“浩荡鲸波,快破浪乘风之愿;纵横虎略,出揣摩简练之馀。”清秋瑾《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

  • 则效

    《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后以“则效”谓效法。《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词语则效】   汉语大词典:则效

  • 咫尺万里

    咫:古代长度单位,比尺小。原意为在很小的画幅中展现出寥廓深远的景象。后也比喻虽近在咫尺,犹如相隔万里,不能相见。萧贲,字文奐,出身皇族,萧昭胄之子,身高不足六尺,曾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后因讥笑湘东王下狱

  • 青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司马贞索隐引伏俨曰:“青琴,古神女也。”后以“青琴”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唐李贺《秦王饮酒》诗:“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词

  • 袁生闭门

    同“袁安高卧”。唐杨巨源《奉酬窦郎中早入省苦寒见寄》诗:“谢监逢酒时,袁生闭门月。”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白鹤在山的背阴鸣叫,它的同类声声应和。 表示同类事物,互相感应。语出《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汉.王符《潜夫论.明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相彼鸟矣,犹求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