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执中

    《书.大禹谟》:“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后以“执中”谓执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孟子.尽心上》:“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赵岐注:“执中和近圣人之道”。【词语执中】   汉语大词典

  • 飞凫仙子

    同“飞舄王乔”。宋刘过《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 赤壁,鹦鹉汀洲。”

  • 汾阴曲

    同“汾河曲”。唐太宗《临洛水》诗:“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 性犹杞柳

    战国时告子论性,谓性无善恶之别,如杞柳一样,全由后天培养。《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杞柳:树木名,可作杯盘。桮:同“杯’。杯棬( ㄑㄩㄢ

  • 束矢钧金

    源见“讼矢”。指古代民间诉讼按规定缴纳的财物。后借指处理讼事。清钱谦益《河南开封府太康县知县李之茂授文林郎制》:“束矢均(钧)金,不改饮冰之操;盘根错节,盖征游刃之能。”并列 古代民事诉讼按规定缴纳的

  • 燕馆

    《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史记.孟子列传》附《驺衍传》:“(驺子)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 乌衣郎

    亦作“乌衣子弟”。南京秦淮河南有乌衣巷,晋时王导、谢安诸贵族皆居此,故其子弟世称“乌衣郎”。《南齐书.王僧虔传》:“迁御史中丞,此是乌衣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

  • 赋上林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赋奏,天子以为郎。”赋即《上林赋》。汉朝文士司马相如因上赋(即

  • 雪中兴

    同“雪舟乘兴”。宋王十朋《剡溪杂咏》诗:“闲乘雪中兴,惟有一王猷。”

  • 扁舟夜雪

    源见“访戴”。形容访友的情致。清钱谦益《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满载樵风频往复,扁舟夜雪每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