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谢庭兰玉

谢庭兰玉

艺文类聚》卷八一引晋裴启《语林》:“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谢安之侄,任车骑将军)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耳。’”后遂以“谢庭兰玉”称扬能光耀门庭的优秀子弟。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诗:“汉节从来纵真赏,谢庭兰玉载芳音。”


偏正 比喻能光宗耀祖的子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谢安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子弟好?侄谢玄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汉节从来纵真赏,~载芳音。”△多用于描写学问渊博有文才的人。


【典源】 《艺文类聚》 卷八十一引晋·裴启《语林》曰:“谢太傅 (安) 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 (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世说新语·言语》、《晋书·谢玄传》亦载。

【今译】 晋代谢安曾问家中诸子侄:“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弟出类拔萃?”子侄中无人应对,谢玄回答说:“这就像芝兰玉树,人们都希望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子弟优异超群; 也用以称誉他人子弟。

【典形】 芳庭树、阶除玉、阶庭秀芝兰、兰生谢傅堂、兰玉、庭生玉、庭下兰玉、谢家宝树、谢砌、谢庭、谢庭兰玉、玉树郎、芝兰、芝兰秀出、芝兰茁、芝砌、阶前兰玉、芝兰累世、庭前逢玉树、幽兰生前庭、旧庭知玉树、玉树连桃李、庭际玉、芝兰衰。

【示例】

〔芳庭树〕 唐·陈子昂《合州津口别舍弟》:“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

〔阶除玉〕 宋·张孝祥《蝶恋花·平国弟生日》:“风流合是阶除玉,爱惜真成掌上珠。”

〔阶庭秀芝兰〕 宋·苏轼《以双刀遗子由》:“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兰生谢傅堂〕明·高启《戏婴图》:“麟送徐卿宅,兰生谢傅堂。”

〔兰玉〕 宋·张孝祥《虞美人·赠卢坚叔》:“森然兰玉满尊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庭生玉〕 北周·庾信《有喜致醉》:“忽见庭生玉,欣看蚌出珠。”

〔庭下兰玉〕 元·白朴《水调歌头》:“墙外阴阴桃李,庭下辉辉兰玉,一笑指庄椿。”

〔谢家宝树〕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砌〕 宋·朱淑真《题王氏必兴轩》:“未必芝兰偏谢砌,好看车马集于门。”

〔谢庭〕 宋·张孝祥《鹧鸪天·为老母寿》:“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谢庭兰玉〕 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 “汉节从来纵真赏,谢庭兰玉载芳

音。”

〔玉树郎〕 宋·陆游《冯县丞挽歌词》:“晚憙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芝兰〕 唐·杜甫《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

〔芝兰秀出〕 宋·曾巩《送程殿丞还朝》:“芝兰秀出清门盛,鸿鹭翻飞紫殿深。”

〔芝砌〕 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亦有芝砌流芳,兰扃袭馥。”


【词语谢庭兰玉】  成语:谢庭兰玉汉语词典:谢庭兰玉

猜你喜欢

  • 长鸣都尉

    宋 陶穀《清异录.灵寿子》:“武宗(唐武宗)为颍王时,邸园畜禽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播:九皋处士,鹤;玄素先生,白鹇;长鸣都尉,鸡。”后遂以“长鸣都尉”为鸡的别称。偏正 鸡的别称。

  • 文园病客

    参见“长卿多病”。

  • 俯首贴耳

    低头垂耳,驯从听命。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亦作“伏首帖耳”。《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帖耳而泣。”帖:也作“贴”。【词语俯首贴耳】  成语

  • 羹颉侯

    源见“丘嫂颉羹”。汉高祖刘邦给其侄子刘信的封号。表示不忘旧怨。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引田时秀《感兴》诗:“百年身世槐安国,千古人情羹颉侯。”

  • 恋绨袍

    源见“绨袍惠”。指不忘救助之恩。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知罃怀褚中,范叔恋绨袍。”

  • 左车良谋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

  • 娥灵

    同“嫦娥”。唐宋之问《为太平公主五郎病愈设斋叹佛文》:“娥灵袭彩,女曜联英。”

  • 洛社耆英

    同“洛阳耆英会”。宋卫宗武《满江红.寿野渡》词:“渐入唐人诸老画,可追洛社耆英集。”

  • 孔璋书檄

    源见“檄医头疾”。借指善写公文,精辟动人。孔璋,陈琳字。宋吴潜《满江红.送陈方伯上襄州幕府》词:“露驿星程,又还控、西风征辔。原自有、孔璋书檄,元龙豪气。”

  • 积薪厝火

    汉.贾谊《新书.数宇》:“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西汉文士贾谊曾用“置火于积薪之下,而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