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章甫缝掖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逢,通“缝”。章甫,商代的一种冠,后用以称儒者之冠。缝掖,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后遂以“章甫缝掖”指儒者或儒家学说。明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

  • 堂堂张

    《论语.子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宋.邢昺疏:“堂堂,容仪盛貌。”曾子曾用“堂堂乎张也”来称赞子张(颛孙师)仪表雍容大方。后遂用为称美容仪不凡之典。唐.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

  • 亡人自存

    牺牲他人,以图保存自己。《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仪、秦:指战国时的策士张仪、苏秦。【词语亡人自存】  成语:亡人自存

  • 鹤语

    源见“辽东鹤”。指劝人学仙。唐李端《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诗:“鸡声传洞远,鹤语报家迟。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词语鹤语】   汉语大词典:鹤语

  • 犯上作乱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后以“犯上作乱”指冒犯或违抗尊长、君上的悖逆或叛乱行为。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矶》:“那黄得功一介武夫,还知报效;俺们倒肯犯上作乱不成?”连动 反抗长

  • 向若惊叹

    同“向若而叹”。宋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渺沧溟,望洋东视,逡巡向若惊叹,谓我非逢子。大方达观之家,未免长见,犹然笑耳。”

  • 断头将军

    指坚守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刘备兵入四川之后,攻打成都。诸葛亮与张飞逆江而上,攻打诸县。到达江州,打败并生擒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呵斥严颜说:“我大军到,你为何不降而胆敢抵抗呢?”严颜回答道:“你们不讲道

  • 投壶起电

    同“玉女投壶”。北周庾信《奉和赵玉喜雨》:“投壶欲起电,倚柱稍惊雷。”

  • 髯鼎升遐

    源见“乘龙出鼎湖”。谓皇帝仙逝。明 吾丘瑞《运甓记.发兵助温》:“尀耐宫车晏驾,不得叨陪顾命之班;髯鼎升遐,未克追随托孤之任。”【词语髯鼎升遐】  成语:髯鼎升遐汉语大词典:髯鼎升遐

  • 翕翕訾訾

    翕( ㄒㄧˋ xì )翕:巧言附和貌。一作“潝潝”。訾( ㄘ cī )訾:亦作“訿訿”。诋毁,诽谤。 旧指小人互相勾结而诋毁君子。语出《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尔雅.释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