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二顷谋

    源见“苏秦六印”。谓农隐之计。元吴存《沁园春.舟中九日次韵》词:“薄酒胜茶,晚餐当肉,六印何如二顷谋。”

  •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朕( ㄓㄣˋ zhèn ):古人自称之词。自秦始皇以后,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躬:身。 天下万方如有罪,都归我一身来承担。 古代帝王罪己之辞。语出《书.汤诰》:“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

  • 日角龙颜

    源见“日角”。龙颜,眉骨隆起。指帝王贵相。《梁书.元帝纪》:“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于应物之初。”见“日角龙庭”。《陈书·高祖纪上》:“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词语日

  • 济川舟楫

    同“济川舟”。宋刘一止《望明河.赠路侍郎使高丽》词:“许国精忠,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

  • 京尘

    同“京洛尘”。唐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词语京尘】   汉语大词典:京尘

  • 眼腰黄赤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国初士大夫戏作语云:‘眼前何日赤,腰下几时黄。’谓朱衣吏及金带也。”后以“眼腰黄赤”喻富贵荣华。宋刘克庄《好事近.壬戌生日和居厚弟》词:“雪鬓霜髭不管,管眼腰黄赤。”主谓

  • 后来者居上

    见“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词语后来者居上】  成语:后来者居上汉语大词典:后来者居上

  • 探龙颔

    源见“探骊得珠”。喻科举及第。唐罗隐《寄前户部陆郎中》诗:“桂堂纵道探龙颔,兰省何曾驻鹤心?”亦喻冒犯君威。章炳麟《箴新党论》:“汉官之视虏主,无以异于吾族帝王,乃欲昂首伸眉,上法先正,外饰直言之名,

  • 中郎遗愧

    源见“郭泰碑铭”。指碑铭对死者的赞誉言过其实。清顾炎武《过郭林宗墓》诗:“路畔累累墓石多,中郎遗愧定如何!”

  • 沉书浦

    源见“致书邮”。泛指书信难通之处。唐许浑《送上元王明府赴任》诗:“荒城树暗沉书浦,旧宅花连罨画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