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蘧瑗知非

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典源】《庄子·则阳》:“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

而卒诎(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瑗 (字伯玉) 经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六十岁 (一说五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说四十九年)来的言行之非。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岁。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惭卫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张祐《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张祜《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带京篇》:“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袭惟长侍御舅初度》:“强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词语蘧瑗知非】  成语:蘧瑗知非汉语词典:蘧瑗知非

猜你喜欢

  • 忘家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春秋时司马穰苴因庄贾未能如期至军中,按照军法责备他说:“接到出战的命令后,就应该忘掉家室之恋。”后以“

  • 同寅协恭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汉蔡邕《中鼎铭》:“率夫百辟,媚于天子,天子曰:‘都!慎厥身,修思永,同寅协恭,

  • 舞斑衣

    同“舞衣斑”。宋秦观《念奴娇》词:“乱舞斑衣,齐倾寿酒,满座笙歌咽。”【词语舞斑衣】   汉语大词典:舞斑衣

  • 华表鹤

    源见“辽东鹤”。喻指离家久别之人。唐司空图《长亭》诗:“殷勤华表鹤,羡尔亦曾归。”【词语华表鹤】   汉语大词典:华表鹤

  •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侯门:旧指富贵之家。萧郎:古代妇女称其所欢之辞。路人:陌生的人。 旧指女子嫁给富贵人家后,就和原先的情人断绝了来往。语出唐.崔郊《赠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今古奇观.裴晋公义还原

  • 听夜鸡

    同“闻鸡起舞”。清顾炎武《雨中送申公子涵光》诗:“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

  • 瑶山

    源见“玉山”。喻俊美的仪容或仪容俊美的人。宋毛滂《蝶恋花.送茶》词:“七盏能醒千日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宋杨无咎《齐天乐.和周美成韵》词:“纱纬半卷。记云亸瑶山,粉融珍簟。”【词语瑶山】   汉

  • 何子食钱万

    同“何曾食万钱”。宋邓肃《洪还和来再次韵又述》:“纵无何子食钱万,未到潘郎雪鬓双。”

  • 徙木之信

    源见“商鞅徙木”。指令出必行、取信于民的行为。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徙木之信必行,则民不惑,此政之先也。”

  • 尸素

    同“尸位素餐”。唐白居易《让绢状》:“臣食国家厚禄,居陛下清官,每月俸钱,尚惭尸素,无名之货,岂合苟求?”【词语尸素】   汉语大词典: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