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人:指了解自己的人。 把书藏在名山里(以防遗失),并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失,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鲁迅《准风月谈.序的解放》:“一个人做一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后多引作〔藏之名山,传之同好〕。同好( ㄏㄠˋ hào ):志同道合的人。三国.蜀.诸葛亮《阴符经序》:“故圣人藏诸名山,传之同好,隐之金匮,恐小人窃而弄之。”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也单引〔藏之名山〕。明.臧懋循《元曲选前集.序》:“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集,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必有赏音如元朗氏者。”清.朱彝尊《重锓〈裘司直诗集〉序》:“身后之名,显者或晦,司直藏之名山者,晦久而明。”鲁迅《呐喊.论睁了眼看》:“做诗不刻木板去藏之名山,却要随时发表,虽然很有流弊,但大概是难以杜绝的罢。”


并列 名山,著名的大山。其人,同道,即推崇自己的著作,能使著作广为流传的人。将著作收藏在著名的大山里,等以后传给同道的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2章:“其作剧也,非有~之意也。”△褒义。多指著作极有价值。也作“传之其人”。


【词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成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汉语词典: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猜你喜欢

  •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即使死去,仍然如同活着时一样。 表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无所遗憾。 旧时多用作感恩戴德之语。语出《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晋.庾亮《让中书令表》:“愿陛

  • 画万国

    《汉书.地理志上》:“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传说上古黄帝曾将天下画(同划)分为一万国。后人遂以此典喻指治国有方或所辖地域辽阔。唐.杜牧《郡斋独酌》诗

  • 李恂清约

    《后汉书.李恂传》:“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辟司徒桓虞府。后拜侍御史,持节使幽州,宣布恩泽,慰抚北狄,所过皆图写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悉封奏上,肃宗嘉之。拜兖州刺史。以清约率下,常穿羊皮,服

  •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牛后:指牛的屁股。鸡嘴虽小,却能自由地啄食啼鸣;牛屁股虽大,却常挨鞭挞。后因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左持蟹,右持杯

    源见“持螯把酒”。形容纵酒自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词:“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斸烟莱。”

  • 折齿孺子

    源见“孺子牛”。喻为百姓而劳瘁。赵朴初《感遇——为周总理而作》诗:“回首丘山,折齿孺子。”

  • 臧文仲窃位

    《论语.卫灵公》:“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鲁国的臧文仲不起用展禽(因受封在柳下,故称柳下惠。惠是他的谥号。)。孔子说:“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起用,不就是窃居其位吗

  • 不如杯酒

    源见“张翰杯”。谓任性自适,不求荣名,唯酒是乐。宋辛弃疾《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词:“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

  • 平原张宴

    同“平原十日饮”。清 黄鷟来《春日集玉尺山堂》诗:“胜绝平原张宴处,暗香频向绿樽收。”

  • 闻鸡夜舞

    同“闻鸡起舞”。清吴绮《月中行.用刘随州句》词:“闻鸡夜舞非吾事,心长在,古柏寒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