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荒台麋鹿

荒台麋鹿

麋(mí迷)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因称“四不像”。此典指伍被建议淮南王刘安不要谋反,免得战败亡诸侯国,姑苏台(今江苏苏州西南姑苏山上,原是吴王夫差的春霄宫)变成荒坵,长满荆棘,成为麋鹿嬉游之场所。后以此典比喻亡国之破败凄凉景象;感叹朝代兴衰。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时袭父封淮南王。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他本欲加入叛乱,为大臣劝阻,乱平后未深究。汉武帝时,命他作《离骚传》,早受命,午写成,文才敏捷。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成《内书》21篇,《外书》33篇,《中篇》8卷,后世称为《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后图谋叛乱,想夺帝位,淮南王坐在东宫,召唤伍被来议事,说道:“将军上殿。”伍被不痛快地说:“皇上曾经宽容和赦免您,您还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之话呢!我听说伍子胥规劝吴王,吴王不采用,便说:‘臣即将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游玩了。’如今我也看见宫中将要生长荆棘、露水浸湿衣棠了。”此典又作“吴台草”、“露草沾衣”、“姑苏麋鹿”、“鹿登台榭”、“麋鹿姑苏”、“游鹿”、“麋鹿荒台”、“麋鹿台”、“吴台游鹿”、“鹿走姑苏”、“苏台鹿走”。

【出典】: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3085页:“王坐东宫,召伍被(楚人,中郎〔近侍官〕)与谋,曰:‘将军上。’被怅(chàng唱)然(因不如意感到不痛快)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楚人。父伍奢为楚大夫,因直谏楚平王被杀,伍子胥逃入吴国,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谏吴王(夫差,阖闾之子,初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兵,又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北〕大败齐兵。他不顾伍子胥劝谏,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诸侯会盟,与晋争霸,越兵乘虚攻入吴都。后来越再兴兵攻吴,夫差于公元前473年自杀),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例句】:

唐·骆宾王《宿山庄》:“露积吴台草,风入郢门揪。” 唐·朱敬则《陈后主论》:“嗟乎!龙盘虎踞之地,露草沾衣。” 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宋·杨万里《云龙歌调陆务观》:“只今云散星亦散,也无鹿登台榭羊登坟。” 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宋·孙鼎《题汪水云诗卷》:“啼猿声堕楚江碧,游鹿梦迷吴苑深。” 元·陆挚《蟾宫曲·吴门怀古》:“倚夕阳麋鹿荒台,对平楚江空,老树苍崖。” 元·揭傒斯《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麋鹿台空燕幕秋,使君亲为扫遗丘。” 元·张翥《多丽》:“馆娃归,吴台游鹿;铜仙去,汉苑飘萤。” 元·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昨日个虎踞在咸阳,今日早鹿走姑苏。” 清·王士禛《双剑行》:“太湖鱼炙事亦逆,苏台鹿走今谁怜。” 清·王摅《谒伍相国祠》:“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猜你喜欢

  • 阿滥堆

    《中朝故事》:“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帝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焉。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竟以笛效吹。”鸟名。也是曲名。相传唐代的骊山多飞禽,名叫阿滥堆,唐玄宗采其叫声翻成曲子吹奏。后来许多人

  • 偃旗息鼓

    偃:放倒。息:停止。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不暴露目标或停止战斗。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三国蜀名将,随蜀先主刘备征战四方,功勋卓著,封翊军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 荆璆

    同“荆山璞”。元揭傒斯《余道士抱朴斋》诗:“神剑犹埋狱,荆璆未出山。”【词语荆璆】   汉语大词典:荆璆

  • 洽闻博见

    犹“博闻强识”。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见“博闻强志”。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词语

  • 鸡犬云间

    同“鸡犬升天”。清尤侗《浪淘沙.题刘六皆桃源图》诗:“莫学淮南天上去,鸡犬云间。”

  • 成瑨坐啸

    源见“啸诺”。指主管官推诿政事,贪图清闲。坐啸,闲坐打口哨。唐李瀚《蒙求》:“宗资主诺,成瑨坐啸。”

  • 颖露

    同“颖露囊中”。《三国志.董昭传》:“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词语颖露】   汉语大词典:颖露

  • 凤凰儿

    同“凤凰雏”。北周庾信《杨柳歌》:“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词语凤凰儿】   汉语大词典:凤凰儿

  • 赭污

    《汉书.张敞传》载:“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为京兆尹视事后,访知偷盗酋长数人,皆召见,赦其罪,以为吏,遣归休。“偷长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

  • 既生瑜,何生亮

    源见“同时瑜亮”。表示感慨才能相匹敌者同时存在。明周履靖《锦笺记.泛月》:“妙妙妙,天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