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

把远处山上的野草、树木都误认为对方的军队,形容极度的惊恐、疑惧。东晋后期,前秦苻坚(事迹见前“投鞭断流”条)在统一中国北方后,于公元383年,动员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谢玄率八万精锐抗击前秦,首在洛涧一战挫前秦锐气。苻坚得知秦军战败,便登上寿阳城头眺望晋军,见晋军军阵严整,兵精将良,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都认为是晋军,十分惊恐,回头对苻融说:“晋军实在是个劲敌,怎么能说兵少呢?”在晋军的追击下,前秦彻底失败,苻坚率残兵逃回北方。

【出典】:

晋书》卷114《苻坚载记》2918页:“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陈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例句】:

清·吴妍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9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曾朴《孽海花》25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李治邦《新闻眼》:“我拧开音响,听琵琶作响,那是著名的古曲《四面埋伏》,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捉对厮杀,惊天动地,~。”


解释皆:都。形容惊恐万状,疑虑重重。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qínɡ)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堪,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前梁等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打算一举荡平东晋,统一中国。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近百万大军,向建康进发。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儿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前秦军队连续攻下寿春、郧城等重镇后,派大将梁成等驻扎在洛涧,控制淮河,阻止晋军。11月,谢玄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攻克梁成营垒,斩杀了梁成和他的十员大将,秦军死伤甚众。

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被误认为是晋兵。他惊恐地对弟弟苻融说:“晋军也是勇猛强悍的军队啊,怎么说不行呢?”

淝水之战最终以前秦大败而告结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近义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镇定自若

例句

他经常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搞得周围的人都跟着担心。


【词语草木皆兵】  成语:草木皆兵汉语词典:草木皆兵

猜你喜欢

  • 漳滨多病

    同“漳滨卧”。唐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多病竟无憀。”

  • 荆山玉泪

    同“荆山泣玉”。宋孔平仲《和经父寄张绩》之二:“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

  • 一身作客

    源见“望门投止”。谓避难他乡,飘泊无依。明钱晔《赠周岐凤》诗:“一身作客如张俭,四海何人是孔融?”

  • 稀年

    源见“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宋李昴英《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地位到公辅,耆艾过稀年。”【词语稀年】   汉语大词典:稀年

  • 还金

    《南史.甄法崇传》载:法崇的孙子彬,曾以一束苧到当铺当钱。后赎回苧时,发现苧中有五两金子。彬归还原主,当铺以一半金子酬谢,彬坚决不收。汉.韩婴《韩诗外传》载:田稷子为相三年,退休时得到俸禄百镒金。他母

  • 西门豹治邺

    此典指西门豹治理邺(yè业,今河南安阳北)县,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革除陋习,兴修水利。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魏国文侯时,任邺县令,以廉洁著称。当时,漳河水患泛滥成灾。地方官吏三

  • 武仲天下让

    源见“许由洗耳”。谓耻于仕宦,甘心隐居自逸。明陈子龙《萧山许寺作》诗:“武仲天下让,名与箕山缀。”

  • 千里论交

    源见“吕安题凤”。指结交的远方朋友。宋苏轼《次韵答孙侔》:“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 由基手

    源见“百步穿杨”。指高超的射术。清曹尔堪《满江红.既庭见示小影》词:“伯乐相,由基手,问老宿,能兼否?”

  • 戒慎之鞀

    传说周武王时为了使君主警惕、谨慎所摇的小鼓。《吕氏春秋.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毁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 ㄊㄠˊ táo 逃)。”鞀: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