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荀勖音律

荀勖音律

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晋书.乐上》:“(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和谐,然论者犹谓勖暗解。时阮咸妙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讥勖新律声高,以为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乐作,勖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咸为始平相。后有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勖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于是伏咸之妙,复征咸归。”《世说新语.术解》事叙较简。

晋人荀勖善知音律,新制律笛十二枚,以正雅乐。阮咸听后,指出他定的音调偏高,带有悲伤色彩,不和于中和之质。荀勖认为阮咸故意挑剔,便借机把他调到外地去做官。后有一老农耕田时得到一把周代的玉尺。荀勖用它衡量自己的律笛时,发现比周律的标准稍短一些,这就表明他自己所制定的音调,果然如阮咸所指出的那样,都稍高于古乐。阮咸凭自己的直观听觉,竟能辨别出发声高低的微小差异,终使荀勖叹服。后因用为精通音律的典故。

唐.李瀚《蒙求》:“凿齿尺牍(《晋书.习凿齿传》:“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荀勖音律。”

清.吴伟业《楚两生行》诗:“一丝萦曳珠盘转,半黍分明玉尺量。”


猜你喜欢

  • 吴越同舟

    源见“同舟共济”。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时,则互相救助。如: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国人应本吴越同舟之义,共赴时艰。主谓 吴人与越人共乘一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必须互相救助,共

  • 犯牛仙

    源见“乘槎”。指传说中乘槎到天河之人。唐韩琮《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诗:“几逢疑虎将,应逐犯牛仙。”

  • 一毫千里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

  • 物不得其平则鸣

    鸣:鸣叫。这里泛指有所抒发。 事物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要有所抒发。 后多指人的遭遇不平就要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

  • 问鼎轻重

    同“问鼎”。唐柳宗元《封建论》:“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述补 鼎,指夏禹所铸九鼎,夏、商、周三代相沿为传国之宝,问鼎的大小轻重,指企图夺取天下。《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问鼎之

  • 花下铃索

    源见“护花铃”。指护花铃声。清严元照《兰陵王》词:“红窗谁与慰寂寞?听花下铃索。”

  • 中道而废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女:汝。画:停止)中道:中途。废:废弃、停止。指走到半路就停止了。比喻办事情中途停止。后因以“中道而废”

  • 钩辀

    同“钩辀格磔”。唐韩愈《杏花》诗:“鹧鸪钩辀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唐刘禹锡《蛮子歌》:“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词语钩辀】   汉语大词典:钩辀

  • 梦入槐柯

    同“梦槐安”。元许谦《春夜次韵》之一:“饥乌惊鹊起南枝,梦入槐柯觉亦悲。”

  • 渔童樵青

    唐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肃宗尝赐奴婢各一,玄真配为夫妻,名夫曰渔童,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新桂,竹里煎茶。”后以之为咏隐士张志和之典。宋张元幹《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