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后以“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〇五回:“但是看承辉的神情,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峻青《海啸》三章:“老宫相信,这件事,大老姜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而且已经胸有成竹。”


主谓 成,现成的,完整的。画竹子,心中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拿定了主意。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高和《越轨诉讼》:“他早已~,相信凭他的职权和头脑,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常用于形容心中早有成熟的主意。→心中有数 ↔心中无数 不知所措 心无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典源】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今译】 宋代苏轼评论擅长画竹的文同 (字与可) 的画时说,画竹之前,必须胸中先有竹子的形象,要拿起笔仔细揣摩,想清要画的东西,灵感激发,迅速挥毫,一气呵成,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这种灵感要立即抓住,否则稍纵即逝。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有成熟的办法或主张。

【典形】 腹笋、胸有成竹、胸有竹、已成之竹。

【示例】

〔腹笋〕 明·李东阳 《寿琼山丘先生》:“饱经夸腹笋,忧国见眉颦。”

〔胸有成竹〕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竹〕 清·刘献廷《代寿浙抚李公》:“代交胸有竹,草檄笔如椽。”

〔已成之竹〕 清·孔尚任 《桃花扇》:“胸有已成之竹,山无难劈之柴。”


【词语胸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汉语词典:胸有成竹

猜你喜欢

  • 其乐也融融

    融融:和乐貌。 意谓充满欢乐气氛。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五:“胡旦作《长鲸吞舟赋》,其状鲸之大曰:‘鱼不知舟在腹中,其乐也融融;人不

  • 负剑之训

    《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孔颖达疏:“负剑辟咡诏之者,岂但在行须教正,在抱时亦令习也。负,谓致儿背上也;剑谓挟于胁下,如带剑也;辟,倾也;咡,口旁也;诏,告也。”后因以“负剑之训”谓对孩子从

  • 循名核实

    犹循名责实。明 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愿勉旃,毋自损,以孤舆望。”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如是则平时无冗食之兵,临事获劲旅之用,循名核实,化弱为强

  • 重蹈履辙

    比喻不汲取失败的教训,又走上失败的老路。《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虞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 巨川舟

    比喻朝廷大臣。唐李义《哭仆射鄂公杨再思》诗: “方崇大厦栋,忽逝巨川舟。” 参见:○舟楫济川

  • 偏颇

    《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孔传:“偏,不正;陂,不平。”《吕氏春秋.贵公》引作“无偏无颇”。谓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内偏颇于妻子,外僭惑于知友。”唐杜甫《秋行

  • 不恶下问

    见“不耻下问”。

  • 原室

    同“原宪室”。清钱谦益《崇祯十一年九月十五日谒孔林越翼日谒先圣庙恭述一百韵》:“原室惟环堵,颜瓢可乐饥。”

  • 傅岩访贤

    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岩)中。是

  • 里丑捧心

    源见“东施效颦”。比喻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主谓 《庄子·天运》载,美女西施犯有胃病,常以手按着心口且皱着眉头。西施同村的丑姑娘见了,也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