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

罄:尽;竹:竹子。古代写字使用竹简,即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简,也书写不完。形容罪行之多。出自隋末李密写的告郡县书。李密事迹参见“死亡无日”条。李密参加了翟让领导的隋末农民起义军后,曾率领三万人占领了回洛仓,直逼隋东都洛阳,并于此时发表了告郡县书,写下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句子,来形容隋王朝犯下的罪恶。

【出典】:

旧唐书》卷53《李密传》2215页:“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例句】:

明·无名氏《四贤记·解缓》:“你恶端罄竹书写,贪秽熏天怎掩遮。” 孙中山《历年政治宣言》:“自满清盗窃中国,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


【词语罄竹难书】  成语:罄竹难书汉语词典:罄竹难书

罄,作动词,尽取之意。罄竹难书,形容劣迹之多,即使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其罪恶。王莽末,隗嚣于甘肃通渭聚兵数千,自称上将军,起兵应汉反莽。他在讨伐王莽的檄文中说:“新都侯王莽,欺辱天地,违反道义和常理。他毒死皇帝,篡夺帝位,假托天命,伪造符书,欺惑百姓,以美丽的言辞把自己罪恶粉饰成祥瑞,即使将楚越两地所有竹子都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这是举世都知道的事实。”

【出典】:

后汉书》卷13第515页《隗嚣传》:“故新都侯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歌颂祸殃。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

【例句】: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连动 罄,尽,用完。竹,竹简。纸发明之前,古人在竹简上书写。原意是用尽所有的竹简也写不完。语本《吕氏春秋·明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后专用来指罪恶多得写不完。《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邹韬奋《经历》:“摧残文化教育,戕害青年的罪行,~而于今尤烈。”△贬义。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罪恶滔天 ↔功德无量。也作“竹罄南山”。


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多端。古代字写在竹简上,此语谓写尽了竹简也写不完其罪恶。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起草檄 ( xí) 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恶,言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后即形成 “罄竹难书”之语。

为什么说 “罄竹”呢?

“罄”, 《说文·缶 ( fǒu) 部》谓: “器中空也。”段注: “《释诂》、《毛传》皆曰: ‘罄,尽也。’引申为凡尽之称。”

“罄”训 “尽”,“罄竹难书”即谓写尽了竹简也难写尽罪恶。

又,“罄”通 “磬”,磬为一种乐器 ( 祭器亦有磬) ,磬中是空的 ( 器中空也) ,空、尽义通,“罄竹”即谓写完了竹简。

罪恶 “罄竹难书”,那便是弥天大罪、十恶不赦之徒。


【词语罄竹难书】  成语:罄竹难书汉语词典:罄竹难书

猜你喜欢

  • 鹦鹉才高

    源见“文不加点”。谓富于文才。唐 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诗:“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 黄耳

    同“黄耳犬”。金元好问《怀益之兄》诗:“黄耳定从秋后到,白头新自夜来生。”【词语黄耳】   汉语大词典:黄耳

  • 恶事行千里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恶事行千里,指丑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传播得很快很广。亦作“恶事传千里”。冰心《冬儿姑娘》:“赶紧给她找个婆家罢,‘恶事行千

  • 得婿如龙

    得到满意的女婿。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女婿》:“后汉李膺、孙秀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其他 形容得到了乘龙快婿。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汉李膺、孙秀俱娶太

  • 鸥鸟亲

    源见“鸥鹭忘机”。喻指隐逸生活。唐崔涂《送友人归江南》诗:“只恐东归后,难将鸥鸟亲。”

  • 穷坑难满

    本形容贪心不足,转而喻豪饮健啖。清代翟灏《通俗编.地理》:“《复斋漫录》:刘鞈为丰城尉,性不饮酒。时推官某善饮啖,抵邑公会,以谚语戏曰:‘小器易盈真县尉。’刘答曰:‘穷坑难满是推官。’”主谓 原指贪心

  • 讴歌顺人

    《孟子.万章上》:“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顺人,顺应

  • 刘依

    源见“王粲登楼”。谓依附于他人。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鸣凤曲韵》:“有材希晋用,失志欲刘依。”

  • 素昧平生

    彼此向来不相识。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先生素昧平生,寒门不敢当此大礼。”又,第二十五回:“我为甚么把眼前姻缘,双手送给个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张金凤。”述宾 从夹不相识,一向不了解。语本南朝宋

  • 杖乡

    源见“杖家”。代称六十岁。南朝 梁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亦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词语杖乡】   汉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