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竖子成名

竖子成名

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指汉高祖刘邦)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即公元二六三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阮籍清高自负,放荡不羁。他看不起刘邦,认为秦末没有涌现出真正的英雄豪杰,于是像刘邦那样的人,也竟然得势而成名。

后用为鄙视人因势而成名的典故。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曾写道:“呜呼,‘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是为我自己和中国的文坛,都应该悲愤的。”他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是用以自戒。这正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谦虚谨慎的品格。


主谓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指没才能的人侥幸获得成功。语出《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清·丁澎《题曾青藜尊人传后》:“~何足齿,天下英雄君与孤。”△贬义。用于讽刺无能者成名。→小人得势 ↔君子得道


【典源】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曰:“ (阮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晋书·阮籍传》亦载,后作“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今译】 魏时阮籍曾登临广武山,观看当年楚、汉相争时的旧战场 (广武有东、西二城、当时刘邦据西城,项羽据东城,互相对峙),十分感慨,说:“时无英雄,让庸人成名!”阮籍曾为步兵校尉,后人称为阮步兵。

【释义】后以此典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也以“竖子成名”指庸人得志。

【典形】步兵骂竖子、成名竖子、广武登临、广武千年恨、广武叹、呼竖子、竖子成名、竖子成其功、叹广武、徒成孺子名、竖子真儿戏、阮郎愁叹、兴怀广武。

【示例】

〔步兵骂竖子〕 清·程先贞《和陶饮酒》:“步兵骂竖子,武牢望三秦。”

〔成名竖子〕 金·元好问 《楚汉战处》:“成名竖子知谁谓,拟换狂生与细论。”

〔广武登临〕 清·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广武登临狂阮籍,承明寂寞老扬雄。”

〔广武千年恨〕 宋·陆游 《初夏出游》:“安西万里人何在? 广武千年恨未平。”

〔广武叹〕 宋·苏轼《甘露寺》:“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呼竖子〕 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竖子成名〕 清·丘逢甲 《阮生行》:“纷纷竖子成名易,英雄用武乃无地。”

〔叹广武〕 清·王摅《观棋歌》:“有人倘与论英雄,未许相轻叹广武。”

〔徒成孺子名〕 清·彭桂《和楚人李子鹄》:“巢由岂尚高人节,楚汉徒成孺子名。”


【词语竖子成名】  成语:竖子成名汉语词典:竖子成名

猜你喜欢

  • 耳食之言

    见“耳食之论”。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虽然偶有些‘~’,又不大抵是无关大局的事。”【词语耳食之言】  成语:耳食之言汉语大词典:耳食之言

  • 杯中之物

    见“杯中物”。《喻世明言》卷5:“一生挣得一副好酒量,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词语杯中之物】  成语:杯中之物汉语大词典:杯中之物

  • 生吞

    同“生吞活剥”。柳亚子《论诗》诗:“一卷生吞杜老诗,圣人伎俩只如斯。”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可惜有些‘艺术家’,先前生吞‘琵亚词侣’,活剥‘蕗谷虹儿’,今年突变为‘革命艺术家’,早又顺

  • 失火城门

    源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殃及无辜的灾祸。清 杨潮观《温太真晋阳分别》:“这的是失火城门有将来恐,处堂燕雀还做平时梦。”

  • 覆瓿

    东汉.班固撰《汉书.扬雄传下》:“巨鹿侯芭常从(扬)雄居,受其《太玄》、《法言》(指《太玄经》和《扬子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

  • 乘龙快婿

    同“乘龙佳婿”。峻青《海啸》三章:“实际上,谁也不知道他申家大院里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一个威风凛凛的乘龙快婿。”偏正 《艺文类聚》卷40引晋·张与《楚国先贤传》:“孙俊,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

  • 熊鱼

    同“鱼与熊掌”。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鹏鷃相安无可笑,熊鱼自古不容兼。”【词语熊鱼】   汉语大词典:熊鱼

  • 而立之年

    同“而立岁”。鲁迅《阿Q正传》四:“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偏正 三十岁的代称。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

  • 干父

    同“干父之蛊”。宋苏辙《次韵子瞻特来高安相别》:“迟年最长二十六,已能干父穷愁里。”【词语干父】   汉语大词典:干父

  • 包胥哭秦

    源见“哭秦庭”。指为除国难,满怀忠愤,向别方求援。明梁辰鱼《浣纱记.谈义》:“你当初入楚之时,又还记得夷其宗庙,残其丘垅,昭王出奔,包胥哭秦之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