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抓周

    见“试儿”条。【词语抓周】   汉语大词典:抓周

  • 渊鱼听曲

    源见“瓠巴鼓瑟”。谓听闻高妙的音乐。北周庾信《贺新乐表》:“昔渊鱼听曲,尚得耸鳞;枥马闻弦,犹能仰秣。”

  •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无:通“毋”,不要。纵:放纵。诡随:指诡诈狡猾的人。谨:谨慎,意即防止。无良:指不良行为。 不要放纵狡诈之徒,以便防止不良行为发生。语出《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汉.王符《潜夫论.

  • 吴猛喂蚊

    晋.徐广《孝子传.吴猛》:“吴猛年七岁,时夏日,伏于亲床下,恐蚊䖟及父母。”(见《说郛》卷五十八)《晋书.吴猛传》:“吴猛,豫章人也。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也。”晋.陶潜《搜神后记》

  • 爱吾庐

    42`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四《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绕星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晋诗人陶潜有“我亦爱吾庐”之诗句,咏赞田园隐居之乐趣。后遂用为田园归隐之典。唐.李德裕《郊外

  • 女大难留

    谓女子大了终须出嫁,不能久留于家。元.关汉卿《崔张十六事.花惜风情》曲:“夫人你得休便休,也不索出乖弄丑,自古来女大难留。”见“女大不中留”。【词语女大难留】  成语:女大难留汉语大词典:女大难留

  • 楚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后因以“楚铁”借指利剑。北周庾信《吴明彻墓志铭》:“长沙 楚铁,更入兵栏;洞浦藏犀,还输甲库。”唐刘禹锡《口兵戒》:“舌端之孽,惨乎楚

  • 竹叶

    酒名,即竹叶青或竹叶清。亦作酒的泛称。唐代杜甫《九日》诗:“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按:杜甫当时因肺疾而戒酒,所以说“于人无分”。【词语竹叶】   汉语大词典:竹叶

  •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事情不但办不好,反而总是弄坏。多用来指斥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二七章:“茶上安顺虽说和自己平辈,

  • 送临贺

    《新唐书.杨凭传》:“……贬临贺尉,……凭所善客徐晦……至蓝田慰饯。宰相权德舆谓曰:‘君送临贺诚厚,无乃为累乎?’晦曰:‘方布衣时,临贺知我,今忍遽弃耶?’”唐人杨凭贬官为临贺尉,好友徐晦前来送行。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