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坏事。楚怀王时,楚国将领昭阳率楚军伐魏,夺取八座城池,随即移兵攻齐。这时,齐王派陈轸为使者去见昭阳,先向他祝贺战胜魏国之功。而后问他按照楚国法令,打了胜仗,如何升官加爵。昭阳说,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问,比这再大的官是什么?昭阳说,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但是楚国不能设置两个令尹啊!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楚国一个贵族祭祖后,赏赐其家人一壶酒。家人商量说,一壶酒,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则绰绰有余。我们不如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谁就喝这壶酒。有个人先画成,端起酒要喝时又说,我还能给蛇画个脚。可是,他的蛇脚还未画成,另一个人已画成了蛇。劈手夺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起脚来。便自己喝了那壶酒。那个画蛇添脚的人,反而未喝上酒。现在您率楚军打败了魏国,攻取八城,又想攻打齐国,齐国对您十分畏惧,您的声名已经足够了。再继续打下去,就好象画蛇添足一样,下场是很可怕的。昭阳觉得这些话十分有理,立即撤兵回国去了。

【出典】:

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厄,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


连动 ①比喻做多余的事,弄巧成拙。语本《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例]他在“大家”前添了“我们”,老师说,这是一种~的做法。△贬义。多用于形容做法方面。→多此一举 ↔画龙点睛 恰如其分。 也作“画蛇著足”。②比喻杜撰事实,无中生有。《花月痕》51回:“追忆其地,历历在目,奈海山苍苍,海水茫茫。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著书的人,~,为此奇谈。”△贬义。用于指故意骗人的行为。


【典源】《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 (zhi)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个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史记·楚世家》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有个楚国贵族,祭祀后赏给手下门客一壶酒。门客们商量说:“这壶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喝有余。那就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好的喝酒吧。”有个人先画成,拿起酒要喝,他见别人还没画好,就左手持壶,右手持笔说:“我还可以给蛇画上脚呢。”正在画脚时,另一人已画好,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酒喝了,而添画蛇足的人却没有喝到。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毫无益处。

【典形】 安蛇足、画蛇、画蛇著足、画蛇足、画添蛇、蛇安足、蛇足、添蛇足、安足不成蛇、蛇有足。

【示例】

〔安蛇足〕 唐·韩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画蛇〕 明·汤显祖《留别大司马谭公》:“太守只知鸿雁美,将军数奏画蛇功。”

〔画蛇著足〕宋·曾巩《答石秀才月下》:“屠龙破产习已妄,画蛇著足弃未能。”

〔画蛇足〕 宋·苏轼《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蛇安足〕 宋·陈与义《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身谋共悔蛇安足,理遣须看佛举拳。”

〔蛇足〕 宋·陈与义《某用家弟韵赋绝句》:“万里平生几蛇足,九州何路不羊肠。”

〔添蛇足〕 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骑虎时捋虎须,画蛇处添蛇足,一任教那般要誉。”


【词语画蛇添足】  成语:画蛇添足汉语词典:画蛇添足

猜你喜欢

  • 枕曲藉糟

    源见“刘伶好酒”。形容嗜酒或醉饮疏狂。元曹绍《安雅堂酒令》:“自饮一杯,仍要见枕曲藉糟之态,对席者作雷声,左邻作蜂声,右邻作蠢蠢状。”并列 藉,铺垫。枕着酒曲,垫着酒糟。形容嗜酒、醉酒。《晋书·刘伶传

  • 茹毛饮血

    上古之人不知烹调,连毛带血生食鸟兽。茹:吃。《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并列 茹,吃。连毛带血生吃。比喻生

  • 声名播斗南

    源见“北斗以南一人”。形容名满天下。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二折:“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 丧家之犬

    同“丧家之狗”。《金瓶梅词话》四七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冰心《老舍和孩子们》:“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见“丧家之狗”。琼瑶《船》:“他们两人默默相对,彼此

  • 贝萋

    《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郑玄注:“喻谗人集作己过以成于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萋斐,花纹错杂貌;贝锦,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后以“贝萋”喻诬陷他人、罗

  • 纵之五知

    《宋史.李若拙传》附“李绎传”:“绎字纵之,幼谨愿自修。初以父使交阯有劳,补太庙斋郎,改太常寺太祝。举进士中第,除将作监丞。”后“迁太常少卿,再知延州。绎所至颇称治,自以久宦在外,意不自得,作《五知先

  • 义者宜也

    做事适宜就叫做“义”。语出《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孔颖达疏:“宜谓遇事得宜。”《淮南子.齐俗训》:“义者,宜也。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汉书.公孙弘传》:“弘对曰:‘臣闻

  • 凤台

    同“凤女台”。南朝 宋鲍照《升天行》:“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唐黄滔《催妆》诗:“吹箫不是神仙曲,争引秦娥下凤台。”亦泛指华美的楼台。南朝 陈张正见《门有车马客行》:“舞袖飘金谷,歌声绕凤台。”【

  • 挂徐君剑

    同“挂留徐剑”。宋刘克庄《转调二郎神.三和余生日林农卿赠此词》词:“吊李白坟,挂徐君剑,零落端平同省。仅留得、老子婆娑,怎不拂衣华省。”见“挂剑之诺季札为之”。

  • 遵渚

    《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东汉.郑玄笺:“鸿,大鸟也,不宜与凫鹥之属飞而循渚。以喻周公今与凡人处东都之邑,失其所也。”按:此是《九罭》第二章,意为:天鹅飞来沿着洲渚,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