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谓点燃蜡烛,用以照明。烛光虽然微弱,但总比完全摸黑走路要好;人到暮年,虽然精力已衰,但坚持学一点总比根本不学要有收获。

后因以“炳烛”用为夜以继日、好学不倦的典故;以“炳烛之明”比喻老而勤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十九:“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偏正 指老而好学。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孰与昧行乎?”△褒义。多用于好学方面。


【词语炳烛之明】  成语:炳烛之明汉语词典:炳烛之明

猜你喜欢

  •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取法:取为法则。采取上好的作为法则,也仅仅能得到中等的。唐太宗《帝范》:“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也作 ①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语曰:取法于上,仅

  • 子桑饿

    同“子桑寒饥”。清唐孙华《寿周砾圃八十》诗:“商歌原宪寒,霖雨子桑饿。”

  • 希声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后以“希声”指清静无为之道。清钮琇《觚賸.景龙观钟铭》:“虽大道无为,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于希声。”

  • 东作

    春耕。《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孔安国传:“岁起于东,而始就称谓之东作。东方之官,敬导出日,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词语东作】   汉语大词典:东作

  • 鳞羽

    源见“鱼传尺素”、“雁足书”。借指书信。宋柳永《倾杯》词:“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此尽把凭鳞羽。”【词语鳞羽】   汉语大词典:鳞羽

  • 天网恢恢

    ①谓帝王的统治无所不至。《晋书·皇甫谧传》: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章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何尤于出处哉! ” ②谓作恶必受天罚。宋陆游《闻虏酋遁归漠北》诗: “天威在上贼胆破,捧头鼠窜吁可哀

  • 神鬼笑伯龙

    同“鬼笑穷”。闽徐夤《西寨寓居》诗之二:“鸱鸢啄腐疑雏凤,神鬼欺贫笑伯龙。”

  • 子孙绳绳

    绳绳:相承不绝的样子。 形容子孙繁衍。语出《诗.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金资,可以比较长久地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

  • 河清圣

    源见“黄河千年一清”。指政治清明的帝王。唐韩偓《感事三十四韵》:“虽遇河清圣,惭非岳降贤。”

  • 孔坐

    源见“北海尊”。指雅集饮宴。唐李峤《酒》诗:“孔坐洽良俦,陈筵几献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