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渡淮橘成枳

渡淮橘成枳

同“橘化为枳”。清查慎行《秋感》诗:“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


【典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说苑·奉使》、《韩诗外传》卷十亦载,文有不同。

【今译】春秋时,齐国相国晏子 (名婴) 出使楚国,楚王君臣设计羞辱晏子。在酒宴上,楚吏故意捆缚一人来见楚王,楚王也故意问:“捆的是什么人?”楚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偷盗犯罪。”楚王问晏子:“齐国人本来就爱盗窃吗?”晏子离开席位答道:“我听说过,橘生淮南则是橘,生在淮北则成枳 (叶似橘而果小,味酸苦),原因何在? 在于水土不同。如今百姓生活在齐国不为盗,一到楚国便成贼,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盗呀?”楚王听了只得苦笑,说自己是自讨没趣。

【释义】 后以此典指环境等外部条件可以改变人的情性。

【典形】 渡淮橘成枳、渡江之橘、化枳、徙橘、易变南地橘。

【示例】

〔渡淮橘成枳〕 清·查慎行《秋感》:“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

〔渡江之橘〕 唐·元稹《驯犀》:“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

〔化枳〕 清·唐孙华《酪茗》:“久客惯北餐,如橘渐化枳。”

〔徙橘〕 唐·骆宾王《晚泊江镇》:“转蓬惊别绪,徙橘怆离忧。”


猜你喜欢

  • 张冠李戴

    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而弄错了对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

  • 马愿如羊

    《后汉书.张奂传》载:东汉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联合羌人击败匈奴,羌人头领感恩而献马二十匹、金鐻八枚,奂对诸羌首领说:“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以金、马悉数归还。后因以“马愿如羊”为官

  • 杜田语

    宋沈作喆《寓简》卷一:“汉田何善《易》,言《易》者本田何。何以齐诸田徙杜陵,号杜田生。今之俚谚谓白撰无所本者为杜田”。后因以“杜田语”代指无根据的自撰语。清唐仲冕《芳茂山人诗录序》:“〔孙星衍〕所著《

  • 瓦查屎溺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在乎?’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 帝俞

    源见“都俞吁咈”。指君王的旨意。唐高適《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隐轸推公望,逶迤协帝俞。”

  • 铭鼎

    《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郑玄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自名,谓称扬其先祖之德,著己名于下。”指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后以“铭鼎”喻指建

  • 牛腰

    同“牛腰卷”。宋周孚《赠萧光祖》诗:“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田园一蚊蜨,书卷百牛腰。”【词语牛腰】   汉语大词典:牛腰

  • 五鼓之歌

    《晋书.邓攸传》:“邓攸,元帝时为吴郡太守。政刑清明,百姓欢悦。后称疾去,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少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云:‘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攸挽不留,谢令推不去。’”后因以“五鼓之

  • 倡和

    源见“一倡一和”。谓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后亦指以诗词相酬答。《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孔颖达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陈后主〕与幸臣各制歌词,极

  • 严光钓濑

    同“严陵滩”。宋陆游《累日文符沓至怅然有感》诗:“严光钓濑虽亡恙,除却江山万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