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殁不临
《史记.吴起列传》:“起之为人也,猜忌人也。……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战国时卫国左氏人吴起,外出求官,曾在曾子门下求学,母亲死后不奔丧。因有违孝道,曾子遂断绝了与他的交往。后用为讽不孝之典。
唐.白居易《慈乌夜啼》:“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史记.吴起列传》:“起之为人也,猜忌人也。……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战国时卫国左氏人吴起,外出求官,曾在曾子门下求学,母亲死后不奔丧。因有违孝道,曾子遂断绝了与他的交往。后用为讽不孝之典。
唐.白居易《慈乌夜啼》:“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指时势不同了,论事的标准也应不一样。《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赵文子,晋赵武,为晋卿,相悼公,卒谥文。叔向,即晋大夫羊舌肸),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也称九京,指墓地。作,起意,兴起。后来称人死复生,叫九
亦作“不卑不亢”。不高傲,不卑屈,形容言语行动的有分寸、得体。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他们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抗,今多作“亢”。见
《晋书.陆机传》:“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因以“烧砚”谓自愧文不如人而不愿再作。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非有班超之志,遂已弃笔;未见陆机之文,久同烧砚。”【词语烧砚】
同“扬雄奇字”。清 曾习经《送杨昀谷道长》诗:“扣箧待商扬子字,经时迟枉阮公书。”
《晋书.谢尚传》:“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尚应声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天资聪敏,
源见“田骈天口”。形容能言善辩。南朝 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乐论天口,谁其与京?”【词语天口】 汉语大词典:天口
同“塞翁失马”。郁达夫《己未出都口占》诗:“塞翁得失原难定,贫士生涯总可怜。”
参见:兰心蕙质
源见“叱石为羊”。形容仙人以神力创造奇迹。明王思任《鹿田寺》诗:“既饶羊化石,犹易鹿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