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残膏剩馥

残膏剩馥

膏,油脂。馥(fù副),香气。指得到前人留下的余泽。亦作“余膏剩馥”、“剩馥残膏”。为《新唐书》称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话。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青年时代曾长期旅居吴、越、齐、赵等地。天宝十三载(754年),因向唐玄宗献赋受到赞赏,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只身奔灵武谒见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出走,流落成都。经西川节度使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又携家东下,辗转流离于两湖地区。终因贫病交迫,死于耒阳湘江舟中。他的诗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炽热感情。在创作艺术上,则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历史气息,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故《新唐书》的作者说,唐诗发展到杜甫时,已是气势磅礴,千姿百态,包容了古今诗文的长处。他人或许达不到这种境界,而杜甫则犹有余力。他的“残膏剩馥”,也使后人受惠无穷。

【出典】:

新唐书》卷201《文艺上·杜甫传·赞》5738页:“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例句】:

佚名《宣和画谱·人物三·景道》:“景道喜丹青,而无贵公子气,盖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49回:“铜琵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


并列 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剩余的精华。多就前人著述对他人的创作以及后代文学艺术能起培育、滋养作用而言。清·吴伟业《画中九友歌》:“至尊含笑黄金投,~鸡林求。”△褒义。多用于表示文化永传方面。


【词语残膏剩馥】  成语:残膏剩馥汉语词典:残膏剩馥

猜你喜欢

  • 燕巢卫幕

    同“燕巢于幕”。《旧唐书.李密传》:“达等助桀为虐,婴城自固……鼓角将鸣,空凭百楼之险。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暮。”见“燕巢于幕”。《旧唐书·李密传》:“~,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暮

  • 送宫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问礼,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汉.刘向《说苑.政理》:“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

  • 聊城解纷

    源见“一箭下聊城”。借指助人解难纾祸。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 孔曰成仁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宋史.文天祥传》:“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参见“杀身成仁”

  • 狮吼堂

    源见“河东狮子吼”。喻悍妻之家。清李渔《闲情偶寄.眉眼》:“但言情性之刚柔,心思之愚慧。四者非他,即异日司花执爨之分途,而狮吼堂与温柔乡接壤之地也。”【词语狮吼堂】   汉语大词典:狮吼堂

  • 燃萁煎豆

    同“燃萁煮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生死由来一样情,燃萁煎豆并根生。”连动 萁,豆的秸秆。烧豆梗,煮豆子。比喻骨肉同胞互相残害。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 著鞭

    源见“祖鞭先著”。谓着手进行,开始去做。后多以勉励人努力进取。唐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宋陆游《书事》诗之三:“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词语著鞭】   

  • 挈洪浮

    源见“拍洪崖肩”。指与仙人为伍。洪 浮指洪崖、浮丘。清李慈铭《水调歌头.秋日期子九莲士夜泛东浦访澈凡上人》词:“但扫苍苔黄叶,准备沧波一苇,左右挈洪 浮。”

  • 益部刀

    同“益郡刀”。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兴发春塘草,魂交益部刀。”

  • 恶紫夺朱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邢昺疏:“此章记孔子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间色。”紫:古人认为紫为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