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桓伊三弄

桓伊三弄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显贵,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参见《晋书.桓伊传》。

王徽之与桓伊,俱自清高,赏与奏既各自得,故无须言谈。据传说《神奇秘谱》中所载琴曲《梅花三弄》,即据桓伊笛曲“三调”改就。

唐.李郢《江上逢王将军》诗:“惟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典源】《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晋书·桓伊传》亦载,文大略同,前作“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清溪侧”。

【今译】 晋代王徽之 (字子猷) 早听说桓伊 (小字子野) 擅长吹笛,而不相识。一次徽之乘船,恰逢桓伊从岸边经过。船中有人认识的,说那人就是桓伊。徽之便派人前去邀请桓伊,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为我奏一曲。”当时桓伊已经显贵,他素知徽之声名,也不推辞,回车下来坐在胡床上,为徽之吹奏三调,吹罢就上车离去。二人一句话也没交谈。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行为放达,不拘俗礼; 也用以咏吹笛。

【典形】 桓弄、桓伊步、桓伊笛、桓伊独吹、桓伊三弄、桓伊邀笛、三弄笛、踞床吹笛、桓伊去后、桓伊在、将军笛。

【示例】

〔桓弄〕 清·朱彝尊《题颜司勋写照》:“命棋怀谢赌,邀笛想桓弄。”

〔桓伊步〕 清·王夫之《出郭赴李缓山之约》:“笛声恰在桓伊步,饭颗初逢杜甫山。”

〔桓伊笛〕 唐·杜牧《寄题甘露寺北轩》:“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桓伊独吹〕 北周·庾信《对酒》:“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桓伊三弄〕 宋·苏轼《昭尹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桓伊邀笛〕 清·叶舒崇《金陵有感》:“桓伊邀笛人谁在,谢傅围棋墅尚留。”

〔三弄笛〕 清·王士禛《秋柳》之一:“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词语桓伊三弄】  成语:桓伊三弄汉语词典:桓伊三弄

猜你喜欢

  • 椿寿

    同“椿年”。晋庾阐《采药诗》:“椿寿自有极,槿花何用疑?”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但求椿寿永,莫虑杞天崩。”【词语椿寿】   汉语大词典:椿寿

  • 点睛

    源见“画龙点睛”。指绘画、文章在关键处能点出要旨,传出神彩。清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点睛”,现在常说成 “画龙点睛”。讲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以一两句精辟的

  • 鹊渚

    同“鹊河”。清吴伟业《七夕即事》诗:“鹊渚星桥迥,羊车水殿开。”【词语鹊渚】   汉语大词典:鹊渚

  • 牵红

    同“牵丝”。明叶宪祖《鸾鎞记.提宗》:“京邸相逢,温郎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词语牵红】   汉语大词典:牵红

  • 槐黄举子忙

    同“槐花黄,举子忙”。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明年槐黄举子忙,呦呦鹿鸣谐笙簧。”

  • 宰我粪墙

    源见“朽木不可雕”。借指不堪造就之庸才。宋苏轼《次韵张甥棠美昼眠》:“宰我粪墙讥敢避,孝先经笥谑兼忘。”

  • 延陵心

    同“延陵许剑”。清顾炎武《寄薛开封寀》诗:“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 毛公檄

    同“毛子檄”。清郑燮《得南闱捷音》诗:“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词语毛公檄】   汉语大词典:毛公檄

  • 江橘千头

    同“千头木奴”。宋黄庭坚《和师厚效居》:“江橘千头供岁计,秋蛙一部洗朝酲。”

  • 岳僧残

    源见“懒残煨半芋”。指吃剩的芋。明高启《余氏园中诸菜十五首.芋》:“寒斋自煨啖,不用岳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