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负薪之忧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负薪之忧,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后以“负薪之忧”用作自己有病的谦词。亦作“负薪之病”、“负薪之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上竿鲇

    源见“鲇鱼上竹竿”。喻羁身仕宦不能脱身、求进艰难之人。清王夫之《广遣兴》诗:“自是聪明途已尽,飞鱼空笑上竹鲇。”

  • 成连海上琴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水仙操》,右旧说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至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延望,无人。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

  • 相如拥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还报天子,天子

  • 乞火人

    源见“束缊请火”。指推荐贤士的人。唐杜牧《寄崔钧》诗:“自惭扫门士,谁为乞火人?”【词语乞火人】   汉语大词典:乞火人

  • 丁松入梦

    同“丁固梦松”。清钱谦益《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虞竹盈阶方郁郁,丁松入梦转森森。”【典源】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初,(丁) 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

  • 铅驽

    源见“铅刀一割”、“驽马铅刀”。喻低微的能力。多为自谦。《南齐书.王融传》:“但千祀一逢,休明难再,思策铅驽,乐陈涓壒。”【词语铅驽】   汉语大词典:铅驽

  • 祁僮

    《诗.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后以“祁僮”形容妇女竦敬奉事,舒迟有仪。清龚自珍《最录南唐五百字》:“闺闱禀哲,笄翟祁僮。”王闿运《王祭酒母鲍太夫人诔》:“何有何无,二

  • 盾头磨墨

    同“磨盾鼻”。清袁枚《读杨蓉裳骈体文喜而有作时牧灵州寄来》诗:“月下吹箎能退敌,盾头磨墨竟封侯。”

  • 北窗高枕

    同“北窗高卧”。清王士禛《送陶季之潞州》诗:“何时单舸径归去,北窗高枕谈黄 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