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谓目光敏锐,观察细致,连最微小的东西也能看到。后常用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孟子在劝告齐宣王推行仁政时举例说,如果有人禀告大王,他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那么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通过这个例子,他揭示了当时诸侯不是不能实行仁政,而是不愿实行仁政。

【出典】: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足舆薪,则王许之乎?’”

【例句】:

艺文类聚》17《慎子》:“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 战国·商鞅《商君书·弱民》:“今离娄见秋毫之末,不能明目易人。”


述宾 明,清楚,敏锐。秋毫,比喻极微小的事物。比喻能目光锐利、能洞察一切事物。语本《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好在皇上圣明,~。”△褒义。用于形容对人或事物观察的认识。→一叶知秋 洞若观火 洞察一切 明辨是非 ↔混淆黑白 泾渭不分熟视无睹


【词语明察秋毫】  成语:明察秋毫汉语词典:明察秋毫

猜你喜欢

  • 少康之隆

    《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越王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伍子胥谏吴王说

  • 倾藿

    源见“倾阳”。喻忠诚于皇帝。宋曾巩《襄州到任表》:“常存倾藿之诚,虽知向日;居有戴盆之势,何以望天?”【词语倾藿】   汉语大词典:倾藿

  • 疏广归田

    同“二疏还乡”。明许潮《同甲会》:“疏广归田,祁奚请老,千古与吾为偶。”

  • 弦外音

    同“弦外遗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李白》:“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令人神远,太白有焉。”【词语弦外音】   汉语大词典:弦外音

  • 归马牛

    同“归马放牛”。明沈鲸《双珠记.赴婚遇兄》:“如周室修文,归马牛而示弗用。”

  • 无谓秦无人

    《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注:士会,春秋时晋国大夫。晋哀公死后,曾随先蔑使秦,迎立公子雍,因受到赵盾的排拒,于公元前六二〇年随先蔑投奔秦国),……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注:

  • 高下在心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方援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春秋时,楚庄王出兵攻宋。宋求援于晋。晋景公感到左右为难,晋大夫伯

  • 下水船与上水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卷一三):“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梁太祖受禅,姚洎为学士,尝从容。上问及廷裕行止,洎对曰:‘顷岁左迁,今闻旅寄衡水。’上曰:‘颇知其人构思甚捷。’对

  • 孙弘东阁

    同“孙弘阁”。清袁枚《哭襄勤伯鄂公》诗之三:“回首孙弘东阁冷,哭君两世益凄其。”

  • 白日铭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椁。滕公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叔孙通,通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