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

文选》卷五二,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后汉茂陵人,字武仲,博学能文)之于班固(后汉安陵人,字孟坚,九岁能属文,及长,博贯载籍,续其父班彪所著《汉书》),伯仲之间(即指在兄弟序次之间,不相上下)耳。而固小之(轻视傅毅),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所谓“文人相轻”,是指文人各以自己才学之所长,轻视他人之所短。这种风气,由来已久。这是知识分子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互相尊重,各以别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老是说着同样的一句话是要厌的。在所谓文坛上,前年嚷过一回‘文人无行’,去年是闹了一通‘京派和海派’,今年又出了新口号,叫作‘文人相轻’。”“但我们现在所处的并非汉魏之际,也不必恰如那时的文人,一定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主谓 轻,轻视。文人自傲,互相轻视。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贬义。多用于形容知识分子中互相看不起。→自相水火 ↔互相标榜


解释轻:轻视。指文人之间相互轻视,彼此不服气。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曹丕既是一名政治家,又是一名文学家,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篇。其中开篇即说道: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傅毅(字武仲)和班固一起编写史书,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然而一旦下笔写作就失去控制,不能自己停止。”人们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因此人们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来轻视别人所欠缺的方面。俗话说:“家中的一把破扫帚,也会当做千金宝。”这是看不清自己缺点的毛病啊!

曹丕在文章中继续说:当今的名流,即如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七人对于学问无所不懂,对于文辞出口成章,在文坛上各自驰骋、并驾齐驱,但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非常困难。因此有识之士能先审视自己然后衡量别人,这样才能免于文人相轻的毛病。

例句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应当摒弃“文人相轻”的陈腐观念。


【词语文人相轻】  成语:文人相轻汉语词典:文人相轻

猜你喜欢

  • 犁牛之子騂且角

    犁牛:耕牛。騂( ㄒㄧㄣ xīn ):赤色。角:指两角长得周正。 耕牛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整齐的角。 比喻下一代人头角峥嵘,超过上一代人。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

  • 凤一毛

    同“凤毛”。唐岑参《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诗:“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

  • 程门雪

    同“程门立雪”。清袁枚《送座主大廷尉邓逊斋先生还蜀》诗:“绛帷丝竹程门雪,再说今生事恐非。”

  • 漉春醅

    源见“酒漉纱巾”。指饮酒。唐刘言史《葛巾歌》:“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

  • 皇树

    《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东汉.王逸注:“言皇天后土生美橘树,异于众木,来服习南土,便其风气。”《九章.桔颂》中有“后皇嘉树”称美桔树之语。后遂用

  • 二惠竞爽

    《左传.昭公三年》:“齐 公孙灶(子雅)卒。司马灶见晏子,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杜预注:“子雅 子尾皆齐惠公之孙也。竞,强也。爽,明也。”后因以

  • 樵苏不爨

    樵苏:柴草。爨( ㄘㄨㄢˋ cuàn ):烧火煮饭。 意谓虽有柴草,但无米为炊。 表示生活贫因。语出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有似周党之过闵子。

  • 河图雒书

    同“河图洛书”。雒,通“洛”。《汉书.翟义传》:“河图雒书远自昆仑,出于重壄……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词语河图雒书】   汉语大词典:河图雒书

  • 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一本作庞恭)与太子(指魏国的太子)质(作为人质抵押)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

  • 尊师贵道

    见“尊师重道”。《资治通鉴》卷47:“臣闻明王圣主莫不~。”【词语尊师贵道】  成语:尊师贵道汉语大词典:尊师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