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政成驯雉

政成驯雉

同“政成三异”。宋曾巩《送高秘丞》诗:“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典源】《东观汉记·鲁恭》:“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察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嘿(mo) 然有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治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三异也。府掾久留,担忧贤者。’具以状白安。”《后汉书·鲁恭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时,鲁恭任中牟县令,当时河南一带螟虫为害,庄稼受灾,虽然中牟与邻县地界犬牙交错,可是螟虫唯不进入中牟。河南尹袁安听闻此事,怀疑所传不实,就派仁恕掾肥亲前往视察。鲁恭陪同肥亲到田间察看,一同坐在桑树下,这时一只野鸡飞来落在他们身旁,身旁正有一个小童。肥亲问小童:“你为什么不捉它呢?”小童答“这只野鸡快要育雏了”。肥亲沉默了一会儿,向鲁恭告辞说:“我所以来到这里,是想考察您的政绩。如今螟虫不入中牟为灾,这是第一件异事。教化及于鸟兽,这是第二件异事,儿童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件异事。所见如此,我再久留,就是无故怀疑贤者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扬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典形】 鲁雉、乳雉、狎雉、驯羽、驯翟、驯雉、泽雉将雏、政成驯雉、稚乳、中牟之雉、敬君如鲁恭、车迎雉群。

【示例】

〔鲁雉〕 唐·骆宾王《春夜韦明府宅宴》:“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乳雉〕 南朝梁·沈约《披褐守山东》:“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

〔狎雉〕 唐·骆宾王 《伤祝阿王明府》:“翔凫犹化履,狎雉尚驯童。”

〔驯翟〕 清·唐孙华《送同年陆匪莪之官新建》:“驯翟政成看报最,铎车早望趣装还。”

〔驯羽〕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至乃曳组河县,蔑驯羽之化; 鸣环京毂,谢批鳞之政。”

〔驯雉〕 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狎中牟之驯雉,岂惧骁媒;惊重泉之瑞鸾,非关照舞。”

〔泽雉将雏〕 北周·庾信《又谢赵王赉息丝布启》:“况复栖乌挟子,同知桂树之恩; 泽雉将雏,共喜行春之令。”

〔政成驯雉〕 宋·曾巩《送高秘丞》:“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雉乳〕 唐·王维《送方城韦明府》:“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中牟之雉〕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青衿智勇,即埋云梦之蛇; 童子仁心,已爱中牟之雉。”


猜你喜欢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敝帚:破旧的笤帚。千金:很多钱,

  • 槐安蚁

    同“槐根蚁”。清 半标子《忒忒令.题情》套曲:“邯郸驴学断肠声,槐安蚁闹销魂阵。”

  • 鸳针

    源见“金针”。又金元好问《论诗》诗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句,后因以“鸳针”指技艺的诀窍。清赵翼《奴才陆喜善蒸鸭子才食而甘之命其庖人用门生帖拜喜为师遂授法而去戏调子才》诗:“古人擅绝技,专

  • 歃血而盟

    见“歃血为盟”。《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赤辞信之。”【词语歃血而盟】  成语:歃血而盟汉语大词典:歃血而盟

  • 孤寡不穀

    古代国君、诸侯自己的谦称,叫“孤”,或“寡人”或“不榖”。不榖:不善的意思。《老子》三十九章:“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词语孤寡不穀】   汉语大词典:孤寡不穀

  • 见笑大方

    亦作“贻笑大方。”意为被识见广博、精通于道的人所讥笑。后多用作谦辞。《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yù),一种水鸟。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战,两败俱伤,而使第三者坐享其成,因而得利。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对赵王说,我这次从燕国来,路过易水时,见到一个河蚌张开壳,在河滩上晒

  • 玉壶敲缺

    源见“唾壶击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清薛时雨《满江红.感事用鄂王韵》词:“把金樽斟满,玉壶敲缺。”

  •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我嫁的鸡随鸡飞,嫁的狗随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红楼梦》第八一回:“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

  • 北朝开府

    《北史.庾信传》载:庾信初仕南朝 梁,奉使西魏,被留。西魏亡,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世称“庾开府”。庾信虽居高位,但一直怀念南朝,常有乡土之思,著有《哀江南赋》,名噪一时。后以“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