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三千珠履客

    《史记.春申君列传》:“赵使欲夸楚,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后因以“三千珠履客”指豪门为数众多的门客。唐李白《寄韦南陵冰》诗:“

  • 斩蛟刺虎

    源见“周处杀三蛟”。喻指勇于为民除害。宋苏轼《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呵。”

  • 九万扶摇

    同“九万抟扶”。林百举《潮州送叔野之南阳》诗:“莫思九万扶摇事,觅个巢儿且远翔。”

  • 大椿

    源见“椿年”。指父亲。明杨珽《龙膏记.砥节》:“痛惊风大椿忽掊,恨临霜灵萱摧朽。”亦喻长寿。明徐渭《赠张君序》:“而其为年也,亦何有于楚之灵冥与大椿也。”【词语大椿】   汉语大词典:大椿

  • 十大功劳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见信(指韩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乃诏齐捕蒯通。”元.无名氏杂剧《随何赚风魔蒯通》第四折:“一不合明修栈道,

  • 亲舍暮云孤

    同“白云亲舍”。元陈旅《与陈敬初同舟北游题饯行卷后》诗:“八月官河秋水大,三江亲舍暮云孤。”

  • 天子分桐叶

    同“桐叶之封”。明吴国伦《送姜太史节之使楚王》:“天子分桐叶,词臣下柏梁。”

  • 击三千水

    同“击水三千”。宋林逋《寄太白李山人》诗:“鲲鹏懒击三千水,龙虎闲封六一泥。”

  • 倡园花

    南朝陈后主《折杨柳》诗:“杨柳动春情,倡园妾屡惊。”隋江总和诗:“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天岭雪……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后遂以称柳絮为“倡园花”,以杨柳枝为“倡条”,并喻妓女。【

  • 兔园策

    参见:兔园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