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北郭生

    《后汉书.廖扶传》:“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遂绝志世外。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州郡公府辟召皆不应……常居先人冢侧,未曾入城市。”“当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东汉汝南平舆人廖扶,精

  • 水源木本

    见“木本水源” 。《歧路灯》86回:“我如今何不上荆州府走一回,以重~之谊?”【词语水源木本】  成语:水源木本汉语大词典:水源木本

  • 出言不逊

    逊:礼貌,谦恭。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张郃(?-231年),字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初从韩馥征黄巾,韩馥兵败,投奔袁绍,后改投曹操,为曹魏名将。魏明帝曹睿时率军与诸葛亮交锋,败马谡。后在战斗中中

  • 吴带当风

    比喻飘逸的风格。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 “静子手持缋绢一帧……有女郎兀立,风采盎然, 碧罗为衣, 颇得吴带当风之致。 ”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吴(吴道子)之笔,其势转,而

  • 见义必为

    源见“见义勇为”。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一定去做。《宋史.石介传》:“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连动 遇到正义的事就一定去做。《宋史·儒林传二·石介》:“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岂可量

  • 留舌示妻

    源见“张仪舌”。借指仕途受挫才干尚存,不气馁。唐李白《赠范金卿》诗之一:“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 吴市门

    同“吴门市”。宋程俱《过刘姓园居》诗:“时从赤松子,亦访吴市门。”

  • 更仆

    同“更仆难数”。宋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已闻清论至更仆,更读新诗欲焚砚。”亦指计算,计数。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文中别体字甚多,难以更仆。”高燮《题变雅楼三十年诗徵》诗:“欲攻未攻又瑟缩,迷

  • 封君橘

    源见“千头木奴”。指维持生计的家产。形容人家道殷足。金周昂《忆刘及之》诗:“千株何处封君橘,二顷谁家负郭田?”

  • 半岭啸声

    源见“苏门长啸”。喻指隐士豪情。宋陆游《林间书意》诗:“半岭啸声惊阮籍,要知天下有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