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巧言如簧

巧言如簧

《诗.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后以“巧言如簧”形容以花言巧语迷惑人。《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


主谓 花言巧语,说得像音乐一样动听。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例]他~,千万别上他的当。△贬义。用于形容花言巧语以行骗的小人。→巧言善语 花言巧语 巧语花言 ↔拙口笨舌。也作“巧舌如簧”、“如簧巧舌”、“如簧之舌”。


【典源】《诗·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 (yi yi)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今译】 《诗经》中《巧言》一篇讥刺周幽王听信谗言,酿成乱事,同时指斥谗佞小人厚颜无耻。诗中写道:“柔弱的树木,君子种下它。小人往来,咕咕哝哝,在盘算着如何谗害君子。骗人大话脱口而出,花言巧语犹如音乐般动听,真是厚颜已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花言巧语动听迷人。

【典形】 簧言、口如簧、巧似簧、巧言如簧、如簧、如簧之说、巧言惑众。

【示例】

〔簧言〕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坦荡君子,无悦簧言。”

〔口如簧〕 元·揭傒斯《病中初度》:“粪除心似戟,便嬖口如簧。”

〔巧似簧〕 唐·白居易 《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巧言如簧〕《后汉书·陈王列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

〔如簧〕 北周·庾信《拟连珠》之七:“或以如簧自进,或以徂诈相倾。”

〔如簧之说〕 宋·李清照《上内翰綦公启》:“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


【词语巧言如簧】  成语:巧言如簧汉语词典:巧言如簧

猜你喜欢

  • 点睛之笔

    指文章或绘画的传神绝妙之处。《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恺之每画完一人像,几年都不点上眼睛。有人问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偏正 使文章传神、警辟升华之语。语本《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

  • 鹤客

    源见“吊鹤”。指吊丧的人。宋张元幹《刘建州母夫人难氏挽章》诗:“板舆悲骑省,鹤客吊龙骧。”

  • 自郐何云

    同“自郐无讥”。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七:“风《王》沦蔓草,自《郐》复何云!”

  • 匏瓜徒悬

    《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佛肸(读bìxiē)派人来请孔子,孔子表示要去。但子路提出,夫子过去说过,对于曾做过坏事的人,君子就不该上其圈套。佛肸佔据中牟反叛,夫子为

  • 穷则思变

    《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后因以“穷则思变”表示人处于艰难环境,就会设法改变现状。唐陆贽《论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之三:“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 侍女吹笙

    参见:双成

  • 教然后知困

    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水至清则无鱼

    同“清水无大鱼”。《晋书.郭璞传》:“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主谓水过于清澈,鱼就难以生存。比喻人过于明察,就找不到同伴。亦比喻事物不可能绝对纯洁。说明对人对事都不可以要求过高。

  • 补天手

    西汉.刘安等撰《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焚烧蔓延)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音zhuān,善良的人民),鸷鸟(指凶禽)攫老弱。于是女娲氏炼五彩

  • 咒岭出泉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晋河西昙无谶》:“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需水不能得,谶乃密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慧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德。”传说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