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

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亦作“宠辱无惊”。出自唐卢承庆事迹。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高宗永徽时,曾坐事贬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又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任宰相。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有一人因漕船沉没,被承庆判以“失所载,考中下”,其人丝毫没有愠色。于是承庆又改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便定其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出典】:

新唐书》卷106《卢承庆传》4048页:“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例句】:

明·佚名《杨家府演义》48回:“吾辈持戟负戈,吃惊受恐,有甚好处。倒不如此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将得失置于度外。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知道了这点,咱就该知足,就该心如止水,~。”△用于态度方面。→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也作“宠辱无惊”。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原作宠辱若惊,意指人患得患失,故无论受宠受辱,都不免惊恐。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老子说,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虚荣本来就卑下,可是人们得到它,为之惊喜;失掉它,为之惊惧,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

【出典】:

《老子》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例句】: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猜你喜欢

  • 高士啸

    源见“苏门长啸”。指旷达的啸声。宋陆游《玉笈斋书事》诗:“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

  • 泉客泪

    源见“鲛人泣珠”。谓伤离别。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东道违宁久,西园望不禁。江生魂黯黯,泉客泪涔涔。”

  • 山矾弟

    源见“山矾”。指山矾花。宋刘克庄《卜算子.茉莉》词:“淡薄古梳妆,娴雅仙标致。欲起涪翁再品花,压了山矾弟。”【词语山矾弟】   汉语大词典:山矾弟

  • 赤县神州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驺衍”:“(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按:驺衍之说是迂怪虚妄的诌说,故汉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王充等批评他是“匹夫而荧惑诸侯”。

  • 眼中物

    同“眼中钉”。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时金人在南薰门,谓吕好问曰:‘康王我眼中物,当以五千骑取之。’”【词语眼中物】   汉语大词典:眼中物

  • 养鸡乡

    源见“祝鸡翁”。比喻隐居或修炼之地。明唐顺之《罢病归访王山人含真》诗:“还因解龟后,重问养鸡乡。”【词语养鸡乡】   汉语大词典:养鸡乡

  • 离鹤

    源见“别鹤操”。哀叹夫妻分离。唐王昌龄《行路难》诗:“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词语离鹤】   汉语大词典:离鹤

  • 上书三千牍

    同“三千牍”。元揭傒斯《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上书三千牍,长揖万乘君。”

  • 通仙籍

    《真人周君传》:“紫阳真人周义山,字委通,汝阴人也。闻有栾先生,得道在蒙山,能读《龙峤经》,乃追寻之。入蒙山,遇羡门子……君乃再拜叩头,乞长生要诀。羡门子曰:‘子名在丹台玉室之中,何忧不仙?远越江河来

  • 鱼感姜出

    源见“姜诗跃鲤”。形容孝德感天。唐李商隐《过姚孝子庐偶书》诗:“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