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

奇货:珍奇稀有之货物。居:囤积。 此典指吕不韦认为秦公子子楚好象是珍奇稀有之货物,值得囤积起来,将来能换得不可估量的财富。后以此典比喻囤积有用之物为资本,伺机换取更多的名利和财富。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他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遇见入质于赵国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这是“奇货可居”。他游说秦昭王次子安国君爱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嫡嗣(华阳夫人无子)。又立子楚为太子。后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太子秦王政年幼继位,即秦始皇。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洛阳(今河南洛阳)十万户、及燕国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城作为封邑,达到了“奇货可居”的目的。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不久被迁往蜀(今属四川)地,吕不韦忧惧自杀。

【出典】:

史记》卷85《吕不韦列传》2506页:“子楚,秦诸庶孽(niè聂)孙(姬妾所生子孙),质(古时本国派往别国去作抵押的人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gǔ古,做买卖)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例句】:

清·刘鹗《老残游记》14回:“此种人不宜过于爽快,他就觉得奇货可居了。” 范文澜《破除迷信》:“这种人有些特长,但是自以为奇货可居,求名求利,无有止境,售价已经远远超过实价,但还想得到更高的售价。” 姚雪垠《李自成》1卷25章:“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奇货可居,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


主谓 居,积存。珍奇的货物可囤积以待善价。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gǔ)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张贤亮《小说中国》:“今天,‘文革’遗物居然~,成了民间一类重要的收藏品……”△多用于表示物品珍贵方面。→囤积居奇


解释商人把稀有的东西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也用以比喻依仗某种独特的技艺、成就等以博取名利地位。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依赖与牵制,就相互派遣子弟到对方作人质。子楚在秦王的儿子们中地位比较低下,被派到赵国作人质。子楚在赵国生活穷困,车马财用都不宽裕,所以很不如意。吕不韦到邯郸做买卖,见到子楚后很可怜他,说:“子楚是稀有的货物,可以先囤积起来。”吕不韦打算先帮助子楚争取到政治地位,然后自己再从中捞取好处。

吕不韦和子楚知道,当时华阳夫人是秦国国君孝文王最宠爱的嫔妃,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如果能博得夫人的喜爱,就能被立为太子。于是吕不韦花费重金买通了夫人的弟弟和姐姐帮子楚说好话,终使华阳夫人认子楚为自己的儿子。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如愿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王。吕不韦因为劳苦功高,被庄襄王封为相国。


【词语奇货可居】  成语:奇货可居汉语词典:奇货可居

猜你喜欢

  • 西山士

    同“西山饿夫”。元袁桷《次韵杂诗》之一:“哀哉西山士,饥食周原薇。”

  • 蔡女知弦

    同“蔡琰辨琴”。明沈鲸《双珠记.二友推恩》:“幼通律吕,效蔡女之知弦;长好词章,轻谢娥之咏雪。”

  • 焦头烂额

    源见“曲突徙薪”。又汉桓谭《新论.见徵》:“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

  • 鸡竿赐赦

    同“金鸡放赦”。宋岳珂《九月十四日夜月明如昼敬想合宫竣事志喜而作》诗:“蝉冕侍祠三事列,鸡竿赐赦九州同。”

  • 枘凿

    源见“圆枘方凿”。形容事物扞格不入或互相矛盾。《新唐书.高適传》:“而言利者,枘凿万端。”宋叶適《贺叶丞相》:“盖上之相信,无枘凿之乖;故己得专行,有符节之合。”【词语枘凿】   汉语大词典:枘凿

  • 射蛇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宋武帝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视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敷之。’帝曰

  • 陶复陶穴

    陶:通“掏”,挖土。复:也作“窗”,土窟,即窑洞。 掏窑洞,挖地穴。 形容人类祖先居住条件简陋。语出《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清.昭槤《啸亭

  • 神女弄珠

    源见“汉皋解佩”。形容美女月下游湖。清王士禛《秦邮曲》之二:“夜半湖心明月上,还疑神女弄珠游。”

  • 曲高寡和

    同“曲高和寡”。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 三缄

    同“三缄其口”。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昔陈灵之被矢,灌氏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实为之。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三缄之戒,岂欺我哉!”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子韦布之士,岂知国家大计,宜从此三缄,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