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而化之

大而化之

原指以大道化服天下,后则形容为事当举其概要,不宜琐细、具体。齐人浩生不害问孟子,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回答道,他是个好人,是个实在的人。浩生不害又问,什么叫作好?什么叫作实在?孟子回答道,一个人使他人感到可爱便是好,他自己的确有值得人爱的优点便叫实在;那些优点确乎充实于他本身便叫作美;不止是充实,而且表现突出便叫作大;不但是大,而且能化服世人便叫作圣;圣人德广,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便叫作神。乐正子正是处在好和实在二者之间和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出典】:

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例句】:

朱自清《文心序》:“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


其他 原是赞美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现用以形容做事马虎,不谨慎。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朱自清《文心序》:“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了。”△用于做事态度马虎方面。→粗枝大叶 敷衍了事 ↔寻根究底 小心翼翼


【词语大而化之】  成语:大而化之汉语词典:大而化之

猜你喜欢

  • 用武

    指张良对高帝刘邦说:洛阳四面受敌,不是用武的地方。于是高帝刘邦往西定都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后以此典比喻施展才能。当初,刘敬劝告高帝刘邦说:“建立国都要到关中地方去。”高祖刘邦犹豫不决。高帝刘邦左右

  • 鹿车

    源见“挽鹿车”。借指贤妇鲍宣妻。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词语鹿车】   汉语大词典:鹿车

  • 门外辙

    源见“长者辙”。指来访者的车马。宋陆游《苦贫戏作》诗:“客散难求门外辙,衣穿徒有鬓边丝。”

  • 昭君泪

    源见“昭君出塞”。谓远离故国,悲伤哀愁。宋姜夔《疏影》词:“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宋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词:“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

  • 夸父弃策

    源见“夸父逐日”。指夸父逐日未果,弃杖化为邓林。用以咏日。唐李邕《日赋》:“夸父弃策,奔走何益?夫子重阴,道业所钦。”

  • 乌轮

    源见“三足乌”。指日轮,太阳。宋苏轼《辨道歌》:“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睹超云霞。”元许谦《春城晚步》诗:“红楼鼓歇乌轮堕,浅水横舟弄渔火。”【词语乌轮】   汉语大词典:乌轮

  • 知足不殆

    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词语知足不殆】  成语:知足不殆汉语大词典:知足不殆

  • 薜萝

    《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现)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因用“薜萝”指隐者或高士的衣饰。亦引申指隐者或高士的住

  • 空桑出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毋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

  • 力可扛鼎

    源见“拔山扛鼎”。形容力大无穷。晋陆机《百年歌》:“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