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堂堂:壮盛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一作“整整”。 形容军容壮盛整齐。 也比喻行事光明正大。语出《孙子.军争》:“无要( ㄧㄠˊ yáo )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阵)。”后多引作〔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文选.钟会〈檄蜀文〉》李善注引《黄帝出军诀》:“始立牙之日,吉气来应,旗幡指敌。或从风而来,金铎之声扬以清,鼓鞞之音婉而鸣。是谓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此大胜之征也。”宋.陈亮《又甲辰秋书》:“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雷电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明.李贽《续焚书.书汇.与周友山》:“盖自量心上无邪,身上无非,形上无垢,影上无尘,古称‘不愧’、‘不怍’,我实当之。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正兵在我故也。”又比喻正规的文章。清.黄宗羲《论文管见》:“而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也单引〔堂堂之阵〕。三国.魏.钟会《檄蜀文》:“段谷侯和沮伤之师,难以敌堂堂之阵。”


【词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成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汉语词典: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猜你喜欢

  • 仪狄作酒

    《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吕氏春秋.勿躬》:“仪狄作酒。”据传说,禹时有一个叫仪狄的人,始作美酒。禹饮酒之

  • 风波间作

    源见“三字狱”。指冤狱接连不断地发生。清归庄《上吴鹿友阁老书》:“至近者风波间作,几于白马 河阴,士大夫之祸及矣。”

  • 沉冥客

    借指谪居隐迹之人。唐白居易《江南谪居十韵》: “自哂沉冥客,曾为献纳臣。” 参见:○沉冥子

  • 登仙郭

    源见“李郭同舟”。喻称高逸不凡、心神契合的朋友。宋苏轼《次韵江晦叔》:“幸与登仙郭,同依坐啸成。”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舍:停止。雕刻时,干干停停,朽木也刻不动,如果持之以恒,哪怕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器。比喻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晋

  • 南山可移,案不可动

    见“南山可移”。

  • 巨川

    源见“傅说霖”。巨川,大河。比喻大事业。唐胡曾《贺高相公除荆南启》:“仰将军之大树,敢议营巢;窥丞相之巨川,唯希在藻。”【词语巨川】   汉语大词典:巨川

  • 初平叱石

    源见“叱石为羊”。指传说中黄初平学道成仙叱石为羊事。清赵翼《次韵寄答陈兰江同年金华教授》:“初平叱石仙踪在,安得相寻醉碧筒?”

  • 七步诗

    源见“七步成诗”。本指曹植的《七步诗》。亦泛指诗,含文思敏捷意。元宋无《寄翰苑所知》诗:“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元耶律楚材《和天正之韵》:“奇辞解吐万言策,敏思能吟七步诗。”【词语七步诗】  

  • 如不胜衣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胜:能承受,能承担。“如不胜衣”,意谓身体瘦弱矮小,似乎连衣服也承担不住。形容身体虚弱。亦形容谦退的样子。《南史.周敷传》:“敷形貌眇小,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