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丰年兆

    源见“丰年瑞”。又,俗谚有“瑞雪兆丰年”之语。亦有以春雨或雾凇为丰年征兆的。南唐李中《喜春雨有寄》诗:“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宋强至《诘朝雨寒密雪杂下辄成一篇呈诸匠者幸赐光

  • 折枝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朱熹集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后用为为长者效劳之典。明归有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折枝之命

  • 多情荀倩

    同“多情荀令”。清彭孙遹《白苎.春暮》词:“密坐相逢,低声问取,可似多情荀倩。”

  • 周泽弹妻

    源见“太常斋”。谓丈夫治妻于罪。清袁枚《车中杂忆古人作》诗之十:“临替时苗留犊,犯斋周泽弹妻。”

  • 赐绢羞臣

    《新唐书.长孙顺德传》:“俄以受赇(qiú,贿赂)为有司劾发,帝曰:‘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

  • 江山三字定

    源见“三字狱”。谓岳飞被害决定南宋偏安直至灭亡。清 张亨甫《岳武穆》诗:“南渡江山三字定,北行冰雪两宫多。”

  • 昭君出塞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求和亲,说希望娶汉女为妻,愿作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把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很高兴。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名嫱,

  • 乘破浪风

    同“乘风破浪”。唐高適《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

  • 吴越相关

    源见“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时利害一致,共图解救。陈翠娜《步步娇.哀东京》套曲:“想从前雄谋壮略知多少,吴越相关忍汝嘲,况一样的人祸天灾何日了!”

  • 大年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