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比喻利害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曾借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之不听,致使虢失下阳之地。三年后,晋献公再次借道伐虢。宫之奇知道后,又向虞君进谏。他说,虢国是我国的领邦和屏障,虢如被灭,虞国也要跟着灭亡。俗话说,“唇亡齿寒”,正是指的我国和虢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虞君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当年冬,晋国在灭虢之后的还师途中,又顺便灭掉了虞国,应验了宫之奇的预言。

【出典】: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例句】:

战国策·韩二》:“唇揭者其齿寒。” 唐·卢照邻《五悲·悲穷通》:“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


并列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鳌拜:遏公啊,你要明白,我一旦倒台了,下一个就是你。~哪!”△描写关系密切。→唇齿相依 巢毁卵破 息息相关↔相忘江湖。 也作“唇竭齿寒”。


【典源】《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今译】 春秋时,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道去攻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我国的邻邦; 虢国若亡,虞国也不保。不能迁就晋国的贪心而招致祸患。过去曾借路给晋,已经过分了,怎能再借呢? 谚语说‘颊骨与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觉寒冷’,正好说明虞、虢两国的关系。”而虞公不听谏言,后晋借道先灭虢,返回时又灭虞。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彼此利害相关,互相紧密依存。

【典形】 齿寒、唇齿、唇齿国、唇亡、辅车、暮虢朝虞、唇亡齿枯、唇齿邦、唇齿累、忌唇齿。

【示例】

〔齿寒〕 清·王摅《落齿用昌黎韵》:“齿寒由唇亡,唇在今何恃。”

〔唇齿〕 唐·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唇齿国〕 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亡〕 清·黄遵宪《再述》之二:“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辅车〕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处未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二:“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词语唇亡齿寒】  成语:唇亡齿寒汉语词典:唇亡齿寒

猜你喜欢

  • 辽鹤

    源见“辽东鹤”。借指久别重归之人。唐刘禹锡《遥和白宾客分司初到洛中戏呈冯尹》:“冥鸿何所慕,辽鹤乍飞回。”亦指代千年。前蜀杜光庭《刁子完勉太尉谒灵池朱真人洞词》:“伏惟仙君道逸冥鸿,寿逾辽鹤。”【词语

  • 八字墙

    源见“郑牛识字”。指郑玄家牛触有八字的墙。形容家风儒雅,主人学识渊博。清 丘逢甲《戏叠前韵柬同集诸君》诗之一:“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

  • 薪不尽,火不灭

    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竹桥渡蚁

    源见“宋郊渡蚁”。谓为人慈善。明谢谠《四喜记.天佑阴功》:“宋郊的、宋郊的竹桥渡蚁,人世上、人世上慈祥怎比!”

  • 凌阁图功

    同“凌烟画像”。宋 刘省斋《沁园春.赠较弓会诸友》词:“天山定,任扶桑高挂,凌阁图功。”

  • 尸乡

    源见“祝鸡翁”。借指隐者之所居。清钱谦益《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蔚村荒寒寂寞,蓬蒿不剪,翁诛茅卜居,以是为尸乡 畏垒。”【词语尸乡】   汉语大词典:尸乡

  • 行云

    源见“巫山云雨”。称神女或喻称所爱悦的女子。唐杜甫《雨不绝》诗:“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也指男女欢会。宋柳永《西施》词之二:“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醒

  • 安车蒲轮

    安车:古代用一匹马拉的小车,车上人可以安坐。蒲轮:用蒲草包裹的车轮。汉代皇帝在征召年高的贤者(如汉武帝对待枚乘、鲁申公等人)入朝时,就派出安车蒲轮接送,以使马车平稳缓驶而不颠簸震动,表示朝廷对老者的关

  • 笑褚渊

    源见“褚公齿冷”。谓耻笑变节者。清唐孙华《读列朝诗选》诗:“独将死事刊除尽,千载人终笑褚渊。”

  • 口如悬河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后因以“口如悬河”形容人能言善辩,滔滔不绝。《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见“口若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