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

亦作“口似悬河”、“口如悬河”。比喻能言善,讲话滔滔不绝。后也含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之意。典出晋郭象事迹。郭象(?-312年),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著名哲学家,曾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喜好研究《老子》、《庄子》,擅长清谈高深玄妙的哲理,口才又很好。司徒王衍也爱清谈,很欣赏他,常对别人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大河由高处顺流而下一样,河水倾泻没有枯竭的时候。”

【出典】:

晋书》卷50《郭象传》1396页:“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例句】:

宋·赵蕃《赠耆英见过四首》其一:“髯曾暇能过我,诵诗口若悬河。” 宋·贺铸《小梅花》词:“缚虑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元·无名氏《桃花女》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得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清·黄遵宪《纪事》诗:“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


主谓 说话像流水般滔滔不绝。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语本《世说新语·赏鉴》:“五太尉(衍)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柳建伟《天凉好个秋》:“芸生读过大学,讲起话来~,能把字写得比斗还大,……”△用于描写善于言谈的人。→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 喋喋不休 ↔噤若寒蝉 哑口无言 隐约其辞 守口如瓶。也作“口如悬河”、“口若河悬”、“口似悬河”、“谈若悬河”。


解释说话像河水下泻,滔滔不绝。本来是个褒义词,形容能言善辩。后来常用为贬义,形容人夸夸其谈,不着边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郭子玄即西晋时玄学家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他小的时候就很有文才和思想,喜欢研究老庄学说,善于清谈,曾经为《庄子》一书作注解,流传至今。当时的太尉王衍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就如同高挂在天上的黄河在往下泻水,灌注大地而不见枯竭。”

郭象闲居在家时,以写文论道的方式自得其乐。后来征召为司徒的佐官,逐渐升迁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把他引纳为自己的太傅(辅导太子的官)、主簿(魏晋时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特受亲信和倚重。郭象担任要职后,手握重权,在朝廷内外声威显赫、气势逼人,使得当时舆论哗然,到处都是让他下台的声音。

近义夸夸其谈

反义笨嘴拙舌

例句

他不擅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小圈子集会时则口若悬河。


【词语口若悬河】  成语:口若悬河汉语词典:口若悬河

猜你喜欢

  •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夹着。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学人谈治学.杨献珍〈谈怎样学哲学〉》:“说‘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这就是叫人‘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一种超自然的理想。”其他 挟,用胳膊

  • 出山

    源见“出山小草”。喻出仕或担任某职,从事某事。宋陈与义《出山道中》诗:“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文毅即以是年冬出山再相矣。”【词语出山】   汉语大词典:出山

  • 秦镜

    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孩(音aì,同碍

  • 物有其容

    物:指各类事物。容:容貌。 各种事物都有其相应的外貌。语出《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汉.张衡《东京赋》:“于是备物,物有其容。”唐.苏頲《封东岳朝觐颂》:“匪疾匪徐,物有其容。”

  • 弃?郎

    同“弃?生”。元 朱自牧《送鄜州节判任元老罢任东归》诗之二:“都骑骎骎指汶阳,关门应识弃?郎。”

  • 裁书叙心

    书:书信。 裁笺作书,以抒情怀。 书信中的套语。语出三国.魏文帝《与吴质书》:“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三国.魏.王朗《与钟繇书》:“不得面谈,裁书叙心。”连动 裁书,裁笺作书,写信。用书信来畅叙心

  • 抱玉三朝楚

    源见“和氏之璧”。比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唐卢僎《途中口号》:“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人。”

  • 自郐下

    同“自郐以下”。卜世藩《和张馀德》:“又不见纷纷师说立郑 马,义理程 朱自郐下。”

  • 玉奴妆

    源见“梅花妆”。指古代女子描梅花于额上的妆式。玉奴,梅花的别名。清汪懋麟《眼儿媚.水边》词:“鞋儿脚上刚三寸,袅袅玉奴妆。”【词语玉奴妆】   汉语大词典:玉奴妆

  • 沉陆

    《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负其责!’”晋.桓温和众将领同乘大船,在淮河之上眺望中原国土,愤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