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耳之学

口耳之学

犹言耳食之学。从道听途说中知道一些皮毛而无实学的意思。意思是说,君子求学是耳朵听,心中领会,再通过身体力行加以实践,从而使其一切都可为后人取法。小人则不然,他们学习,只不过是耳朵进,嘴里出。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左右,哪里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好处呢?更不用说可为他人所取法了。

【出典】: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例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亦皆口耳之学。”


偏正 ①只凭嘴上说说,耳朵听听亦即道听途说学到些如皮毛那样肤浅的知识。形容没有真才实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于耳,出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清·赵翼《廿一史札记》卷8:“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亦皆~。”用于学习态度方面。→末学肤受↔真才实学。②学习语音时重视口说耳听训练。故也称传统音韵学为“~”。清·章学诚《文史通义》7:“古人~,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现多用于指明这种学习态度不可取。→末学肤受 求其深入 ↔不求甚解。也作“口耳讲说”。


【词语口耳之学】  成语:口耳之学汉语词典:口耳之学

猜你喜欢

  • 讼树

    同“讼棠”。宋宋庠《送刑部叶郎中出牧姑苏》诗:“欲知民乐意,讼树接维桑。”自注:“公先墅在霅溪,与苏台接境。”【词语讼树】   汉语大词典:讼树

  • 逐机应变

    随机应变。《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见“随机应变”。《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建德悉众远来,粮饷阻绝,殆天亡时也。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擒殄必矣!”【词

  • 肥?

    同“肥遁”。《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蹈明哲之高尚,嘉肥?而不闷。”

  • 酒漉徵君

    同“酒漉纱巾”。清归庄《张洮侯招饮》诗:“径开高士蓬犹蔓,酒漉徵君菊有花。”按,陶渊明朝廷屡徵不仕,人称陶徵君。

  • 张楷作雾

    参见:五里雾

  • 坐啸

    《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范滂字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画诺,在文书上签字,同意照

  • 缀旒

    444 ① 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朱熹集注:“下国,诸侯也。缀,犹结也。旒,旗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

  • 时清目明

    参见:引镜

  • 绿林豪杰

    同“绿林豪客”。清李渔《玉搔头.逼氛》:“我如今以诛讨二贼为名,有谁人道我的不是,又喜得有两个绿林豪杰率众来归,要助我力图大事。”见“绿林好汉”。清·李渔《玉搔头·逼氛》:“我如今以诛讨二贼为名,有谁

  • 蹄间三寻

    形容马的腾跃迅跑。《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曰):‘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司马贞《索隐》:“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间,一掷而过三寻也。”述补 马奔走时前后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