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雪恨。


【词语厉兵秣马】  成语:厉兵秣马汉语词典:厉兵秣马

猜你喜欢

  • 丝纶

    同“丝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唐杨炯《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词语丝纶】   汉语大词典:丝纶

  • 掷骰授官

    骰(tóu投):色子,赌博用具。此典为耶律俨掷骰获胜而得官事。耶律俨(?-1113年),辽析津(今北京)人,字若思,本姓李。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一作七年)赐姓耶律。幼好学,有诗名。咸雍进士。官

  • 殚心积虑

    见“殚精竭虑”。【词语殚心积虑】  成语:殚心积虑汉语大词典:殚心积虑

  • 口川

    同“口壅若川”。宋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词语口川】   汉语大词典:口川

  • 觔斗云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飞行时所乘的云。《西游记》第七回:“在第一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觔斗云,径回本处。”【词语觔斗云】   汉语大词典:觔斗云

  • 西鹣东鲽

    《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并列 鹣

  • 才全德不形

    参见:哀骀它

  • 珠去复旋

    同“珠还合浦”。明汤显祖《牡丹亭.遇母》:“肠断三年,怎坠海明珠去复旋?”

  • 孤臣孽子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朱熹集注:“孤臣,远臣;孽子,庶子,皆不得于君而常有疢疾者也。”后因以“孤臣孽子”指不容于当政者但心怀忠诚的人。宋陆游《秋雨叹》诗:“志

  • 陈登百尺楼

    源见“元龙高卧”。借指狂傲高人的住所。宋孙觌《曹山绝句》:“一廛会入扶犁手,不上陈登百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