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墨守

    战国初的墨翟精于守城之技,事见《墨子.公输》。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后汉书.郑玄传》:“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公羊墨守”:李贤注:“言公羊义理深远,

  • 羊裘钓

    《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及秀即帝位,光变姓名,披羊裘钓泽中。帝查访得知,“乃备安车玄?,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

  • 孤鸿避弋

    源见“鸿飞冥冥”。比喻高才贤士远走高飞,全身避祸。宋苏轼《次韵程正辅》:“孤鸿方避弋,老骥犹在坰。”

  • 乞儿向火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天宝中,杨国忠用事(掌相权执政),朝士争相趋附,张九龄称之为向火乞儿。”唐玄宗天宝年间,张九龄看到不少朝臣巴结趋附于专权奸相杨国忠,便称这些人是“向火”的

  •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布帛:泛指御寒之物。矛戟:均为古代兵器。 对人讲有帮助的话,比穿上布帛还温暖;用言语伤人,比矛戟还厉害。语出《荀子.荣辱》:“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 上方请剑

    同“尚方请剑”。宋陆游《江亭东望》诗:“下泽乘车终碌碌,上方请剑漫区区。”

  • 害马

    《庄子.徐无鬼》:“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郭象注:“马以过分为害。”成玄英疏:“害马者,谓分外之事也。”后因以“害马”喻指有危害性的事物。晋孙绰《游天台山赋

  • 饭蔬饮水

    同“蔬水曲肱”。宋辛弃疾《蓦山溪.赵昌父赋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体》词:“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并列 蔬,一作“疏”,菜类。吃蔬菜,喝冷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 陈思才藻

    源见“八斗才”。称誉文才出众之士。清宋琬《满江红.王西樵客游武林曹顾庵赋词志喜属予和之》词之六:“况陈思、才藻气如虹,诗堪饷。”

  • 革带移孔

    革带;皮革制成的腰带。腰带经常改换针孔,比喻腰围日趋细小。《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