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鱼贯而入

    原为“鱼贯而进”。象游鱼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前进或进入。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在两淮屯田,广开漕渠。后为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公元263年

  • 裈虱

    源见“虱处裈”。后比喻虚伪、迂腐、守礼求荣而局促难安的“正人君子”。金元好问《放言》诗:“井蛙奚足论,裈虱良足羞。”【词语裈虱】   汉语大词典:裈虱

  • 耳提面命

    形容教诲殷勤恳切。西周末年卫武公作一诗,批评周厉王兼以自警。诗中说,唉呀那个浑小子,不知六来不知四。小时怀里抱着他,大了又教给他许多事。不但当面教育他,还提着耳朵要他记。要说他还没知识,可他如今也有了

  • 血化为碧

    指人死后鲜血凝结为碧玉,比喻精诚之至。《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匵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周贤臣。主谓

  • 行云流水

    ①比喻作文、书法活泼自然,毫无约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②比喻处世任其自然,毫无拘束。清许葭村《谢任问松惠帖》: “吾侪生逢其会,以行云流水处之,为第一应世法身。

  • 谗蝇

    源见“青蝇营营”。比喻谗人。宋宋庠《伤死马》诗:“故蹄休践雪,朽骨讵酬金。附尾谗蝇散,投鞍啮鼠侵。”【词语谗蝇】   汉语大词典:谗蝇

  • 沅江九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后因以“沅江九肋”比喻稀少难得的人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惟故人二三辈与门生时时相过,文采议论,灿然可观,求子微、怀二

  •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在求老百姓生存的原则下来杀人,那人虽被杀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意谓施政的出发点如果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人民谅解。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明.李贽《

  • 墙东避世

    源见“墙东”。指隐居。清宋琬《王酉山之闽》诗:“墙东避世王君公,短笠长竿傍沧海。”

  • 公干卧

    借指卧病在床。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诗: “人惭公干卧,频送子牟还。” 参见:○刘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