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停餐训子

停餐训子

西汉人隽不疑在汉昭帝时任官,因政绩突出,由青州刺史升任京兆尹。京都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每当隽不疑到所属各县巡视审案问囚回来,老母亲就问他:“这次有没有被平反的冤案?又有几个死囚得以活命的?”当隽不疑平反冤案很多时,母亲就欢喜,说话、吃饭都比平常多。如果没有平反案件,母亲就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因此,隽不疑从政,虽然严厉但不残暴。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仁德,慈爱恤人,或指官吏仁爱有德。

【出典】:

汉书》卷71《隽不疑传》3036、3037页:“(隽不疑)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例句】:

唐·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妇道允谐,母仪俱美;每出诫夫,停餐训子。” 宋·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洛宾侍从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 宋·陆游《书戒》:“出仕惟此心,所乐在平反。”


【典源】《汉书·隽不疑传》:“ (隽不疑) 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 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今译】 汉代隽不疑在昭帝时任京兆尹,京都的官吏百姓都敬畏他的威望。每次巡视各县讯问囚犯回来,他母亲就问他:“有没有平反的,又使几个人活了?”如果不疑平反的冤案多,其母就高兴,吃饭、说话也都比平时多; 如果没有平反的,其母就生气,甚而连饭也不吃。因此不疑任官时,虽严厉而不残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妇德,仁慈恤人。

【典形】 京兆平反、所乐在平反、停餐训子。

【示例】

〔京兆平反〕 宋·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洛滨侍从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

〔所乐在平反〕 宋·陆游《书戒》:“出仕推此心,所乐在平反。”

〔停餐训子〕 唐·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妇道允谐; 母仪俱美; 每出诫夫; 停餐训子。”


猜你喜欢

  • 健笔凌鹦鹉

    源见“文不加点”。形容文章有力,妙笔惊人。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鹦鹉,铦锋莹䴙鹈。”

  • 破悬虱

    同“精贯虱心”。明高启《青丘子歌》:“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 叹凤嗟麟

    源见“接舆歌凤”、“绝麟”。指天下无道,贤者洁身避世。蔡寅《丙辰岁除》诗之一:“烂羊腐鼠矜余气,叹凤嗟麟证道心。”

  • 思不出其位

    位:本位,指本分所守之位。 所思所虑不超越本位。 表示考虑问题,要在本职范围以内。语出《易.艮》:“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

  • 子猷去

    源见“访戴”。谓访友乘兴而往。闽徐夤《夜》诗:“剡川雪满子猷去,满殿月生王母来。”

  • 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心动貌。焉:文言语气词。 我的心也被说动了呢。 表示别人的话打动了自己的心。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清.顾炎武《与友人辞祝书》:“即不能然,而又以此日接朋友之觞

  • 沙含水弩

    源见“含沙射影”。形容暗中伤人。唐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畲刀少用牛。”

  • 周嫠恤纬

    源见“嫠不恤纬”。谓忧国忘私。柳亚子《丹青引》:“苌弘埋碧死不朽,周嫠恤纬今犹存。”

  • 荆轲歌易水

    指荆轲(Kē科)在易水(今河北省西部,水源出易县境)边慷慨高歌。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之气概;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荆轲(?——前227年),字公叔,战国末卫国(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 触鳞

    同“犯鳞”。《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明王世贞《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诗:“爱主投经术,如何遂触鳞?”【词语触鳞】   汉语大词典:触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