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

伊:句首语助词。于:往。胡:何。底:尽头,终极。 弄到什么地步。 表示结果很糟。语出《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机械相乘,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将伊于胡底乎?”清.黄爵滋《论禁烟书》:“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慈禧太后演义》二五回:“即如裁并官缺一事,本为淘汰冗员,而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者,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也引作〔伊于何底〕。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可法上疏曰:‘老成激而投簪,豪杰因之裹足,祖宗怨,天命潜移,东南一隅,不知其伊于何底也?’”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母泣曰:‘此女恶业,殆种自前生,不知今世伊于何底?’”


述宾 伊,句首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终点。走到哪里去。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后果不堪设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高亨注:“底,物的下部,此指最后境地。”清·林则徐《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沈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折》:“若不严参示儆,是南澳一带,前船虽已押回缴土,而后船又复踵至而售私,藏垢纳污,~。”△贬义。用于后果极坏之事。→不堪设想。也作“伊何底止”。


【词语伊于胡底】  成语:伊于胡底汉语词典:伊于胡底

猜你喜欢

  • 王孙逐草

    源见“芳草王孙”。喻指春日出游。唐 耿?《晚春青门林亭燕集》诗:“秦苑看山处,王孙逐草时。”

  • 点睛

    源见“画龙点睛”。指绘画、文章在关键处能点出要旨,传出神彩。清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点睛”,现在常说成 “画龙点睛”。讲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以一两句精辟的

  • 玉抵鹊

    源见“荆玉抵鹊”。喻物多则贱。宋陆游《三山卜居作诗以示后人》之二:“荆山之下玉抵鹊,两京春荠论斤卖。”亦喻指肆意挥霍。宋陆游《遣兴》诗:“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词语玉抵鹊】   汉语大词

  • 东市卒

    源见“吴市隐”。谓充守城门小卒以脱身隐遁。宋黄公度《惜别行送林梅卿赴阙》诗:“梅仙脱身东市卒,杜老把笔中书堂。”

  • 太真玉镜

    源见“镜台自献”。借指男女婚姻定情之物。温峤,字太真。明周履靖《锦笺记.诒婚》:“阿娇金屋元相配,太真玉镜宁无对?”【词语太真玉镜】   汉语大词典:太真玉镜

  • 逐鹿中原

    源见“中原逐鹿”。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明 骆用卿《题韩信庙》诗:“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见“中原逐鹿”。周梅森《沦陷》:“揆厥原因,非国民党内部倾轧,兵连祸结,即国共两党相争,~,生灵涂炭

  • 王姬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陆德明释文:“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后因以“王姬”称帝王或诸侯之女。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春则帝女采桑,秋则王姬筑馆

  • 原宪分

    源见“原宪贫”。指文士清贫之分。清查慎行《酬别友日兄》诗:“不尔合甘原宪分,鹑结从渠见襟肘。”

  • 授衣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毛氏传:“火,大火也。流,下也。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诗.豳风.七月》有“九月授衣”句,意谓九月霜降,妇女把棉衣作好,可以授冬衣了。后

  • 证玉臣

    源见“和氏之璧”。识真伪大体的贤能之臣。唐孟郊《送孟寂赴举》诗:“况当圣明主,岂乏证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