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

亡:逃亡。命:即“名”。亡命:脱离户籍或改名。徒:人。原指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后也指不顾性命,违法作恶的人。郭彦(?-569年),太原阳曲(山西太原北)人。宇文泰任为虞部郎中。北周代魏,任澧州(今湖南澧县)刺史。澧州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不听朝廷的命令,很多人不交纳赋税。他们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四散分开,不从事农业。郭彦到任后,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禁止他们一起打猎,于是百姓们都以农业为本,家家都有余粮。过去那些逃亡在外之人,也都回来交纳租税,参加劳役。先前澧州粮少,常依靠荆州救济,自郭彦任职以来,粮食装满了仓库,再也不用运粮了。

【出典】:

周书·郭彦传》卷37,667页:“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例句】:

旧唐书·乐彦祯传》:“从训又召亡命之徒五百余辈,出入卧内,号为‘子将’,委以腹心,军人籍籍,各有异议。”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74回:“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


偏正 原指逃亡在外的人。后多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坏人。语出《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成以赋役。”清·褚人获《隋唐演义》18回:“他有一所私院的房屋,畜养许多~,都是不怕冷热的人。”△贬义。多用于描写冒险作恶、不顾性命的坏人。 →不法之徒 不逞之徒 ↔高人雅士


【词语亡命之徒】  成语:亡命之徒汉语词典:亡命之徒

猜你喜欢

  • 折足

    同“折鼎覆?”。宋范仲淹《睦州谢上表》:“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词语折足】   汉语大词典:折足

  • 王乔飞凫

    源见“王乔凫舄”。美称出仕。清方文《天台图歌为迁安刘明府初度》:“君不见《列仙传》,王乔飞凫临叶县。”

  • 公才

    源见“公才公望”。谓具有与三公相当的才能。《三国志.崔琰传》:“孙(孙礼)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卢毓)清警明理,百练不消,皆公才也。”【词语公才】   汉语大词典:公才

  • 五日尹京

    同“五日京兆”。宋周必大《程泰之昨有金带银章之句后两日复得其诗亦再次韵》:“五日尹京非细事,四时仕宦固多般。”

  • 越凫楚乙

    凫:野鸭。乙:通“”,燕子。同样一只大雁,越人认为是野鸭,楚人认为是燕子。比喻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事物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南朝时,佛教盛行,道家也不示弱。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事迹见“量体裁衣”条

  • 一割

    源见“铅刀一割”。比喻行使一次或负责一次。《梁书.孔休源传》:“臣以庸鄙,曲荷恩遇,方揣丹诚,效其一割。”明梅鼎祚《玉合记.赠处》:“陆则破驷,水则歼蛟,能忘一割之司,久作双函之秘。”【词语一割】  

  • 龙泉剑

    源见“丰城剑气”。雷焕在丰城狱掘出的宝剑之一。比喻杰出的人才。唐宋之问《送杜审言》诗:“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 打灰堆

    《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卷五百引《录异传》、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捶粪》载:相传庐陵商人欧明遇彭泽湖神清洪君遣吏相邀,以婢如愿许之。明携之归,意有所愿,如愿辄使得之,数年大富。后不复相爱。正月岁朝

  • 盗竽

    《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

  • 三捷

    《诗经.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采薇.序》:“《采薇》,遣戍役也。”《采薇》小序说此篇是歌咏“遣戍役者”。以上所引是本诗第四章之末二句,意思是说:我们的军队已经启程,谁还敢于定居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