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习焉不察

习焉不察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用“习焉不察”表示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


其他 习惯于某种事物,遂不复觉察到其中问题。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李大钊《新闻的侵略》:“国人~,每忽视外人在华之新闻宣传事业。”△多用于麻木方面。 →习以为常 ↔见微知著 穴处知雨 少见多怪。也作“习而不察”、“习焉不觉”、“习焉弗察”。


【词语习焉不察】  成语:习焉不察汉语词典:习焉不察

猜你喜欢

  • 旃厦

    《汉书.王吉传》:“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 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夏,通“厦”。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明沈德符《野

  • 弦歌为县

    源见“武城弦”。称扬以德化治理县政。宋欧阳修《送谢中舍》诗:“试问弦歌为县意,何如樽俎乐无涯?”

  • 不毛之地

    不生长五谷草木的地方,形容土地的贫瘠荒僻。《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也简作“不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偏正 原指种不了五谷的地方。后泛指不长植物贫瘠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用寸为单位量物,到丈必会有误差。《淮南子.泰族训》:“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秤丈量,径而寡失。”比喻处事若过于烦琐,必然有失误。【词语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成语:寸而度之,至丈必

  • 断金人

    源见“同心断金”。指同心好友。唐 王传《和襄阳徐相公商贺徐副使加章绶》:“朱紫联辉照日新,芳菲全属断金人。”

  • 珠沉月死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十二《思旧铭》:“麟亡星落,月死珠伤。”北周.庾信在《思旧铭》中以“月死珠伤”比喻故人仙逝。后遂用为知交亡故之典。唐.孟郊《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珠沉百泉暗,月死群象闭

  • 慎独

    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古人有段话说,所谓真心实意,就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比如厌恶臭味,喜欢女色,自己是这样,就不能故意说不是这样。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而小人正好相反,独居时什么坏事也干,而和君

  • 生尘袜

    同“生尘步”。宋 谢薖《菩萨蛮.梅》词:“相思一夜庭花发,窗前忽认生尘袜。晓起艳寒妆,雪肌生暗香。”

  • 听经龙

    同“龙听法”。明高启《尧峰院》诗:“白云深洞里,闻有听经龙。”

  • 邓艾大志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每见高山大泽,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