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也作三十六计,本是一部兵书之名,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全书分为六个大计,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总共三十六计。故人名此书为《三十六计》。其最后一计名为“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一计,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也就有退却,退却不算失败,没有失败,就有成功的转机。于是后人就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最后一计的话,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只有一“走”了之。王敬则,晋陵南沙(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初仕宋为员外郎,后事萧道成,及萧道成继位,封寻阳县公。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王敬则怕祸及自身,遂起兵反,后兵败被杀。王敬则反叛时,明帝已病危,朝廷震动。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看见征虏亭起火,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便急忙穿好衣服,打算逃走。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你们父子早该走了。”檀公指的是檀道济。公元431年,率军伐魏,为先锋,所战多捷,粮尽不得已退兵,采用唱筹量沙之计,使魏兵不敢追击,全师而还。王敬则所言,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这是一句双关语,意谓你们父子无能,早就应该下台了。

【出典】:

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487页:“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萧宝卷)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5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是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鲁迅《论“赴难”和“逃难”》:“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然则三十六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词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成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汉语词典: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猜你喜欢

  • 登门

    同“登龙门”。唐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登门惭后至,置驿恐虚迎。”【词语登门】   汉语大词典:登门

  • 鹪鹩枝

    源见“鹪鹩一枝”。喻指所任低级职位。清钱谦益《再次敬仲韵》之十一:“鸿雁计周谋稻黍,鹪鹩枝稳称飞翔。”

  • 衔胆

    同“卧薪尝胆”。《晋书.姚兴载记上》:“衔胆栖冰,孤城独守。”《北史.宋繇传》:“不衔胆自厉,何以继承先业?”【词语衔胆】   汉语大词典:衔胆

  • 入苙

    《孟子.尽心》:“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后以“入苙”喻陷入圈套、牢笼。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犬羊嗜利畏威,终当入苙;鸣泉公亦有方略者,谅不致损威起侮也。”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 蜀冤

    源见“望帝啼鹃”。指杜鹃鸟。唐吴融《送杜鹃花》诗:“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词语蜀冤】   汉语大词典:蜀冤

  • 钱癖

    《晋书.和峤传》载:和峤在晋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所拥财富可敌王者,但性极吝啬,时人讥笑他为“钱癖”。又《杜预传》:“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后因称贪财敛

  • 衣带诏

    《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又《三国演义》二四回:“却说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后因用“衣带诏”喻指统治集团

  • 都卢

    《文选》卷二东汉.张平子(衡)《西京赋》:“非都卢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唐.李善注:“《汉书》曰:‘自合浦南,有都卢国。’《太康地志》曰:‘都卢国,其人善缘高。’”据汉代史记载,南方有都卢国,国人都

  • 改张易调

    同“改弦更张”。《晋书.瑯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此固臣之所以不敢安也。”见“改弦更张”。《晋书·忠敬王遵传》:“正是匡矫末俗,~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

  • 潘郎鬓雪

    同“潘安白发”。清蒋敦复《莺啼序.题顾澹园移春图》词:“潘郎鬓雪,画里青娥,付镜中白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