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国学名著>诗经>北门 全文版

《诗经》北门先秦 ·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 chūběiményōuxīnyīnyīn
  • zhōngqiěpínzhījiānyānzāi
  • tiānshíwéizhīwèizhīzāi
  • wángshìshìzhèngshì
  • wàishìrénjiāobiànzhéyānzāi
  • tiānshíwéizhīwèizhīzāi
  • wángshìdūnzhèngshìwèi
  • wàishìrénjiāobiàncuīyānzāi
  • tiānshíwéizhīwèizhīzāi

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殷殷:忧愁深重的样子。

(3)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贫寒,艰窘。

(4)已焉哉:既然这样。

(5)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6)王事:周王的事。适(zhì):同“擿”,扔,掷。适我,扔给我。

(7)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pí)益:增加。

(8)徧:同“遍”。讁(zhé):谴责,责难。

(9)敦:逼迫。

(10)遗:交给。

(11)摧:挫也,讥刺。

译文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评析

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而来的,自然是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因为无职无权,当然就要受穷了,想体面也体面不起来,其内心之黯然神伤,可想而知。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这个别人不只包括他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还包括靠他糊那点薪俸养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没有本事,但又无能为力,只剩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份了。这个小官吏,甘于清贫,内外交困,穿着寒酸,愧对家人,但又如此任劳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业精神的忠谨之士。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